生活

中国五大面食

  在中国地区有着博大的面食文化种类繁多而且十分美味,很多人会把面食归类为各种各样的类型,能挂在嘴边的可能也只有几种,其实我们把中国的面食贵为5大类,包括了陕西,河南,四川,北京和武汉在这几个地区有着充分的面食文化,而且面食的起源也是非常古老的。

  中国的面食文化博大精深,种类繁多,十分美味,不过有资深的美食专家将这些进行整理,总结出了中国五大面食,分别是山西刀削面,河南烩面,四川担担面,北京炸酱面,武汉热干面。

  概况

  面条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食物,它起源于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最早的记载出现于东汉年间,至今超过一千九百年。

  最早的实物面条是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的,他们在2005年10月14日在黄河上游、青海省民和县喇家村进行地质考察时,在一处河漫滩沉积物地下3米处,发现了一个倒扣的碗。碗中装有黄色的面条,最长的有50厘米。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该物质的成分,发现这碗面条已经有约4000年历史,使面条的历史大大提前。

  面条最初只称为“饼”,“水溲饼、煮饼”便是中国面条先河--“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引:刘熙《释名》),其意指用水将面粉和在一起所做出的食品均称之为“饼”;以水煮的面条或面块亦全作“饼”称。在不同朝代均有对面条之记载。由初期的东汉、魏晋南北朝、到后期唐宋元明清都有史料纪录。但起初对面条之名称却不统一,除普遍水溲面、煮饼、汤饼外,亦有称水引饼、不托、馎饦等。

  “面条”一词直到宋朝才正式通用;“面条”为长条形,花样却多不胜数,什么冷淘、温淘、素面、煎面……皆属“面条”;制面方法之多亦令人叹为观止,可擀、可削、可拨、可抿、可擦、可压、可搓、可漏、可拉……中华面条既属经济饱肚的主食,还可作登大雅之堂的上佳美食。据史录,很多达官贵人均喜吃面,并会以面食招待贵宾。

  中国全盛时期-唐朝,便有提到当时宫廷要求冬天要做“汤饼”;夏天则做“冷淘”(冷陶即现今之冷面/过水凉面)。元代出现了可以长期保存的“挂面”;明代又出现了技艺高超的“抻面”。这些制面技艺的出现都为面条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清代最有意义的是“五香面”和“八珍面”的出现,而且在乾隆年间又出现了方便面的前身:耐保存的油炸的“伊府面”。

  其实中华面食在清朝发展巳相当成熟且穏定,甚至各个地区均有其独特风味,如中国五大名面:四川担担面、河南烩面、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及湖北热干面。加上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更令中华面条、面食之文化于全世界大放异彩。

  中华面驰名中外,对世界之面食文化亦有深远影响。现今的日本拉面实于一九一二年由中国引入传统拉面制作技巧到横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