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久远的山西重阳节习俗
2017年10月28日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这是一个在我国流传已久的民俗节日。随着岁月的流逝,全国各地的重阳节俗,有一些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也有一些地区的重阳风俗一直保存得比较完整,那么就来了解,传承久远的山西重阳节习俗。
山西重阳节风俗文化的传承十分久远。重阳登高、饮酒、系茱萸避邪的习俗在境内代代相传,有的至今遗风尚存;有的已随着社会发展演变而不复存在,只留下某些文化记忆偶有表现。
太原民间俗信“九”为不吉利的数字,民间广泛流传有“人逢九,必多灾”的说法,故太原人普遍在逢九之年穿红衣、系红腰带,以避灾祸,而重阳节恰逢“重九”之日,这种崇尚红色的避灾风习仍在山西流传。
晋西北一带,重阳节久有祭祀土神习俗,今已不传。在境内许多地方,重阳这天要吃水饺或莜面蒸角,今亦如是。许多山区农民自重阳日开始,将牛羊遍放野外,原因一是庄稼已收割完毕,放牧牲畜无后顾之忧;二是让牲畜在冬季前尽量吃饱,以养膘越冬。
山西境内沿黄河一些地方,重阳日还有占冬雪之俗,乡民们此日喜雨忌晴,据说此日有雨,冬必多雪,有益庄稼收成。民间有谚云:“重阳不下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
山西各地城市,大多有在九九重阳前举办菊花展的传统风习。太原、大同、运城等地各公园的菊花展规模都十分可观,每年都有新培育的品种面世,叶花形态都有新的发展。
山西民间在重阳时节,还讲究采集菊花晾干泡水饮用,称为菊花茶,具有利尿、下火、解毒的功效。每至重阳,许多地方农村中老年妇女仍有“簪菊”习惯,即采摘一朵野菊花插在头上或戴在胸襟前。
登高郊游是重阳古风之一,山西人登高风俗有两个特色,一是就近登山郊游,二是登城楼或高耸的古建筑远眺。登山游览各地都流行,如介休绵山、灵石石膏山、沁源灵空山、五台山诸台、大同红石崖、宁武管涔山、方山北武当等地,每逢重阳来临,漫山遍野秋花秋叶,红橙黄白,迎来络绎不绝的登山游人。灵石县每至重阳,家家食糕,以代登高,或聚会文昌阁观戏,或携酒馔登翠峰绝顶,酣歌终日,岁岁为常。
晋南自古是中华民族的昌盛之地,农耕文化形成的民间风俗尤为深厚,九月九日登高是晋南传承千年的传统风习,至今在民间还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车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等名言。
重阳时节,万荣县要在稷王山举行传统庙会,赶会的人们都以登高为乐。乡宁县在重阳节这一天全县学校停课,由教师带领学生登山郊游,许多家长也乘兴参加,一同攀登峦峰,一起观赏秋景。
晋西北一些地区由于地域关系,历史上曾受北方少数民族骑射风俗的影响,每逢农历九月九,青壮年有登山捕猎兔子或山鸡的习惯,青少年学生则喜欢登高郊游,观赏大自然景色,并在郊外野餐。今天在许多城镇,重阳节出门游览,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散步,仍然是众多市民的习惯。
太原市近郊的天龙山、崛峗山是历代游人重阳登高的好去处。天龙山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九月秋深,凉爽幽静,吸引着周边百姓前去登山野餐,一吐郁气。崛峗山自古桦柏成林,尤以秋色优美的“崛峗红叶”最为着名,居“晋阳古八景”之首。清道光《阳曲县志》有“暮秋霜降,满山红叶尽成朱紫”之语。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太原人还保持重阳秋高登崛峗山的风俗,市民们骑自行车蜿蜒而至山脚,将自行车寄放在山民石墙院中,就可以乘兴登高,一路上尽览秋色。
1984年重阳节后不久,太原市举行了首届崛峗山登高大赛,500名登山爱好者全部登上1000多米的山峰。山西许多地方,重阳登城墙、攀楼阁的风俗也很浓,即使不去登山,也要去城墙、庙宇、楼阁等处游走、远眺。
山西人称重阳糕为“花糕”、“发糕”、“菊糕”,吃重阳糕的风俗至迟在宋代已经十分普遍,明清沿袭不衰。山西是面食之乡,重阳糕是山西面食糕点传统品种之一,以枣泥、银杏、松子、杏仁等为馅,每铺一层面夹一层馅,共九层,象征“九重天”;也有的在糕点上做两只小羊,喻义“重阳”;还有的在糕上插彩旗,以图吉庆。近代重阳糕普遍流行三层夹馅。
山西旧时曾有重阳蒸糕祭天地的风俗,今已消逝。至今山西民间仍然重视“糕”的谐音,不仅在重阳节,在任何喜庆宴席上常常可以听到人们念叨着要吃糕,哪怕是山西传统的软黄米面“油糕”,人们也会脱口而出“步步高升”或“步步登高”之语。证明重阳糕的文化寓意早已融入山西人的信仰风俗之中。
山西农村中妇女在重阳节休息一天,不动针线;嫁出去的闺女要回娘家吃重阳糕。农村学校普遍延续着重阳节给先生送糕、请先生吃饭的风俗。民间谣谚有“九月九,又吃油糕又喝酒”、“九月九,精大软米咬一口”等。如今,大部分地方过重阳节多讲究中午吃一顿饺子,以示怀念。
九九重阳节,今天已演进成象征老年人长寿的节日。山西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1988年7月19日确定九九重阳节为“山西老年节”,因此,山西各地每年都在这天举办各种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如组织老年人进行旅游、登山、歌舞等文体活动,使古老的重阳节增添了现代气氛,给重阳节赋予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