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秋节习俗:喝桂花蜜酒
对于中秋节来说,每个人都想在家人的陪伴下,在皎洁的月光下,吃着月饼,话家常。但是,只是吃月饼口不会太干了吗,所以聪明的上海人,喜欢配上美妙的桂花蜜酒,这才是享受人生。本期上海文化就将为你介绍上海中秋节的习俗。
农历八月十五日,上海人称作“八月半”,人们很重视这个秋天的季节。由于这一天正好处于秋季当中,所以叫中秋节,又叫仲秋,团圆节、八月节等等。中秋节赏月吃月饼,是上海人风俗中很有传统意义的食俗之一。苏东坡有诗句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说明北宋时候已经出现这种圆形似月、内含馅料的美食。
记得小时候,中秋节是很闹猛的,那时家家都孩子多,由于经济拘谨,吃食很少,但到了八月半,大人们总会想方设法,弄出不少好吃的东西来,除了月饼之外,还有桂花糖芋艿,糯米糖藕,炝毛豆,大闸蟹,水红菱,珍珠米(玉米)、甜芦粟、烘山芋、糖炒栗子等等,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是满嘴生香,馋痨的很啊!
“八月十五桂花香”。那时中秋节不放假,记得中秋之夜,父亲下班总要买些桂花蜜酒回来,母亲还会从公园摘几株盛开的桂花,全家人聚在一起,坐在天井中间,喝酒,赏月,尝月饼,一家人团团圆圆,其乐融融,实在是童年时一段难忘的岁月。
后来,我和弟弟上山下乡去了外地,一家人分处在三地,每逢佳节备思亲,常常是月明之夜,仰望星空,手捧着父母让邮局寄来的月饼,眼观鸿雁传书,感受着亲人的思念和问候。时过境迁,现在有时竟会傻想,当时如能有个电脑,做一次视频的通话,那岂不非常的快活!
以前上海每到中秋前后,店家里卖桂花酒的生意总比平常好得多。上诲人喜食挂花,还用糖和食盐浸渍桂花,长期保存于密封的玻璃瓶中,在制作糕点时,和入米面做成桂花糕,或者在烧煮山芋汤、糖芋艿时撒上一撮,色香味俱佳。有时还在泡茶时加些进去,称为桂花茶。此外,上海人很喜欢吃糯米桂花甜酒酿、桂花糖芋艿和糯米糖藕。直至今日,在大大小小的酒家中,还有一道解酒的美食:桂花酒酿小园子,那也是我的最爱,但凡是我点菜,一定会去选择它的,当然,每一家的做法各不相同,给人的感觉也是大不一样哦!
小时候住在徐家汇的老房子里,隔壁邻居都是徐光启的后裔,那应是上海的原住民,有许多的风俗和习惯。据老人们讲述,上海旧时的中秋节还有祭月和烧香斗的习俗。祭月时,当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供以月饼、瓜果、毛豆、芋艿和莲藕等食物,祭月时一般由妇女先拜,男子后拜,祭月完毕,一家人吃团圆酒、赏月饭等。妇女回娘家暂住的,中秋夜必须返回夫家,因为这是团圆节的缘故。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妇女们结伴夜游,称为“踏月”。当时上海还是一派水乡景色,中秋之夜,人们纷纷外出赏月,河岸边柳影婆娑,石桥下水中荡漾着皎月的倒影,与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对照。只见处处游人如织,纷纷争相观赏,当时小东门外还有“石梁夜月”的别致景观,颇有名气,被誉为“沪上八景”之一。
那时上海民间中秋节还有烧香斗的风俗。所谓香斗,就是由纸扎店制作的,形状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宽约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着纱绢,绘有月宫楼台亭阁等图画,也有的香斗用线香编绕而成,斗中插有纸扎的龙门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装饰。中秋之夜,城里城外许多大桥的桥堍下都点燃有特制的大型香斗,颇为壮观。
老房子的邻居有很多亲戚住在市郊青浦泗泾的乡间,他们中秋节祭祖,往往是几家合在一起行事,这在旧俗中叫做“青苗会”。农民还将中秋天气和年中收成等联系在一起,据说中秋月明,则来年岁熟。中秋夜多云或雨而不见月亮,则会影响到第二年的元宵,说是终宵雨雪,灯节也会大为减色的。因此郊区有农谚:“中秋月朗来年熟”、“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上元节就是元宵节)、“八月十五雨淋淋,正月十五雪打灯”。
岁月匆匆,如今的生活,就像记忆之中的桂花蜜酒,香甜醇厚,眼见各式各样的月饼琳琅满目,但早已失去了过去那样的趣味,唯有沉寂在脑海中的旧事,还久久地遗留在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