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除夕守岁的来历,守岁起源于哪个朝代

  除夕守岁是我们都会做的事情,一盘瓜子,一杯热茶,一台电视,就可以熬到天亮。守岁的意义在于为长辈添福添寿,也意味着珍惜时光,是一代传一代并且会一直延续下去的传统风俗。那么,除夕守岁起源于哪个朝代呢?不妨跟小编一起往下看。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小结:对于长期在外工作或者求学的人来说,每年陪伴父母家人的时间不多。无论多忙,无论路途有多遥远,要记得家里还有人在等着。春节回家除了走访朋友,也要在家陪陪父母,一起守岁,一起迎接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