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广州人怎么过小年,跟我们的风俗一样吗?

  大家对于“小年”都不会陌生吧?每年的春节前一个礼拜,差不多就是我们所谓的“小年”了。相信不少年轻人是因为看到电视节目播放小年夜晚会,才知道这个特殊日子的。小年在早些时候是非常重要的日子,各个地方过小年的风俗都不一样。下面,就来看看广州人是怎么过小年的吧。

  年廿三,在北方称为“小年”,在南方则称为“入年关”。所谓“入年关”,也就是开始感受到过年的气氛了。

  “腊月二十三,晒被洗衣衫;腊月二十四,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这首民瑶说的是广州郊区农村的风俗。广州城里风俗则是:二十三谢灶,二十四开炸,二十五蒸糕,二十六扫屋,二十七洗野(东西),二十八包粽,二十九贴对,三十团年。

  1、“谢灶”

  进入“年关”做的第一件事,是“谢灶”,又称“送灶”或“祭灶”。“灶”即“灶君”。古人的一种普遍观念,是“万物有灵”:什么东西都有个神存在,比如山有山神,河有河神,水井有井神,于是炉灶便有灶君。过去还有“官三民四家(水上居民)五”之说,即做官人家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一般平民在二十四、水上居民在二十五举行谢灶仪式。旧俗把祭灶日称作“小年夜”。相传这灶君每年这时候就要上天庭禀报他所在的那个家庭的情况,玉帝将根据其奏述,对各家或赐福或降祸,所以百姓对灶神很敬畏。“谢灶”就是送灶君老爷上天。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有些地方还有一匹纸马,给灶君老爷代步飞升。有的地方还特备一件黑衣、一双黑靴。总之要让这灶君吃得好,用甜品封他的嘴,又来去方便,好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讲好话。又相传灶君是大老粗,不识字,于是还得备好一张“灶君疏”。此“疏”用红纸印刷,致祭者写上合家人等所做好事、地址、户主姓名等,边烧边默祝灶君老爷“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拜时焚香烧纸,完毕便放爆竹,礼成。拜完食品放在米缸里,叫做“责(压)瓮”。直至年卅晚,又把这灶君接回来,一起过年。

  过去人家炉灶烧柴火,天天在家煮饭,对灶君很恭敬。现在时代大变,烧煤气,工作忙,不在家吃饭是常事,再加观念大变,还管什么灶君。“谢灶”这一民俗,除老一辈妇人可能还会做做样子外,几乎可说已是寿终正寝。

  2、廿四开炸

  送完灶君,第二日(农历十二月廿四)开炸。炸炮谷、煎堆、沙壅等等。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任广东学政的李调元在所着《粤东笔记》一书中记述:“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祀先及馈亲友,又以糯饭盘结诸花入油煎之,名曰米花;以粉杂白糖沙入猪油煎之,名沙壅。”另外廿四这天还炸油角、茶素、芋虾等,以备春节之需。

  3、廿五蒸糕

  廿五蒸糕。蒸年糕、萝卜糕、伦教糕、马蹄糕、九层糕等等。“糕”、“高”同音,寓意是“新春步步高”。蒸糕没开炸那么麻烦,但跟开炸一样,这个民俗现在也式微了。有些家庭还会做,更多的家庭是不做了。

  4、廿六扫屋,廿七洗野

  廿六扫屋,廿七洗野(野,广州方言:东西,物品),说白了就是大搞清洁卫生。过年前广州人家基本上都要大搞清洁卫生,但农历十二月廿六、廿七日人们还要上班,搞不搞卫生得看时间安排,各家不同。所以这个民俗事实上也已式微。

  5、廿八包粽

  廿八包粽,有咸肉粽、碱水粽等。“剥而煎食,甚香。”(《粤东笔记》)。现在广州人家在端午节前包粽,在过年前包粽的甚少。

  6、廿九贴春联

  廿九贴春联,包括贴门对、横额、单语等,单语多写“天官赐福”、“新春大吉”、“万事胜意”、“出入平安”、“恭喜发财”等。对联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宇宙乾坤大,江山日月长”,“人寿年丰家家乐,国泰民安处处春”等等。春节前贴春联在过去很盛行,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贴。现在也不讲究了,贴的不少,但不贴的可能更多。青年人更不在乎这个。

  7、三十团年

  农历除夕又称大年夜,广州俗称“年卅晚”。团年的最主要内容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年饭,吃一顿最丰盛的晚餐。这个民俗一直没变。但过去的人家团年不只是为了大吃一顿,还要祭拜天地、祖宗,接灶君。大户人家还在大厅上挂上历代祖先画像,称“开真容”,并供以果品。神台铺上台围,地面铺上地毡或地席。所有神位参花挂红。家中有名人字画的亦于是日挂在厅中。至于天地灶君,大概就没人管了。不少人家更把这顿晚饭安排到酒楼里,有些酒家一个月前就要订定年夜饭。在酒家吃饭当然不会有任何祭拜。

  小结:上文所说的都是广州传统的过小年风俗,但是很明显,这些古老的传统风俗都渐行渐远了,现在大家都只是在大年初一的前两天开始忙碌,也没有那么多讲究和花样了,我们的传统年味也因此越变越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