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中国酒文化与文化酒奇缘

  酒就是酒,原本应和文化无太大的关系,但喝的人多了,便以酒为媒,演绎出许多有关酒文化的事来。

  特别是那些文人墨客,在酒的刺激下,酒后说了许多平时不敢说的话,干了那原本不曾敢干的事,酒后的诗词歌赋、酒后的放浪形骸、酒后的闲情逸致、酒后的风花雪月、酒后的亲情至爱、酒后的小桥流水……等等不一而足,酒成了更多人聊以**的东西,通过酒能酝酿出许多有意思、并能传颂、蔓延的东西,这就是酒的文化。

  但酒和文化毕竟是两码事,不是同类项,两者之间不可合并,只是外延的相融相切罢了,所以不同的人喝不同的酒便也有了不同的意味,有人偏重文化,有人偏重酒,酒也好,文化也罢,说到底无外乎就是生理和心理的两大要素。一是口感,二是感受。但国人历来多酒事,正如俗言所说:无酒不成席。没有酒便也没有了氛围,而文化是需要氛围,需要场合的,亦正是这些氛围的营造,场合的需要,酒便也有了性格,而且是一种多重的性格,或劲烈、或刚强、或绵柔、或浪漫、或委婉、或直白、或豪放、或婉约……使得酒成了一门学问,一如爱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说也说不完。酒因了文化,便也有了灵性;文化因了酒,也更加有滋有味起来!

  现今的市场态势,对酒而言,已经进入由“量”到“质”、由“质”入“品”的阶段。正是进入了一个品牌整合行销的时代。那么自身品牌的塑造和渗透,便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酒的特质、品牌的个性便愈发重要起来。而品牌的更大内质就是文化。正如古人所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更何况酒这一感性消费的东西,更是如此。

  对现在的酒而言,许多商家和企业策划人,便有意无意间把酒简化了两种形式。一是靠文化包装出来的酒:如“永远的绿色,永远的秦池”、“孔府家酒,叫人想家”,这种形式以齐鲁帮为代表,或许那里有孔圣人的遗风,酒也带有文化味。但这种包装的背后,便多少有了一些文化应景的苦涩。绿色依旧,但永远不在。另一种是因酒而文化,以酒为基,以文化市。好酒行好文,好文造好市,此类以贵酒为代表。文化与酒,前者虚、后者实、虚实相间方能稳健和飘逸!

  酒文化。酒在前,文化在后,因酒而起。这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其具有悠远的沧桑和厚重感,所以便有了古人的:

  李白斗酒诗百篇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更有意义的是明朝冯梦龙先生的一篇词,把酒这一感情的“双面胶”诠释得淋漓尽致,好在文字不多,现全录于此,与各位看官大人共赏:

  “杜康哥!杜康哥!我把你恩人叫,你的造化真奇妙,世上有了杯中物,成就了多少相好,三杯酒下了肚,真的奇妙,催动了她的春兴,才把我春愁消。这样的大好事,我怎能不把你当恩人叫,这冤家明明白白的要走了,亏得是,弄醉了他,才真的留住了。”

  我们从“酒文化”这个名词概念分析,就可看出白酒在市场、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转变。“酒文化”已转变为“文化酒”。

  如今,酒厂林立,白酒竞争异常激烈,产品同质现象越来越强,每天打开报纸或电视,就能感觉到酒气熏天逼人醉!确切的说,现如今众多酒厂的酒在一种工业化的下,如果去掉包装,倒在杯子里面,就让全国著名的评酒大师来品,他也喝不出子丑寅卯,东家西家来,所以在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下,酿什么样的酒?是酱香的、清香的、兼香的;是高度的、还是低度的;是白的、还是红的;是高档的、还是普通的;是实在的、还是感性的;是大补的、还是养生的;是一斤的、还是七两的;是绵软的、还是有劲的等等,这些便有了说法。

  现今的市场竞争中个性就是差异,差异就是市场,而且从4p到4c理论的转变也说明了酒厂已应不再生产出你能生产出的酒,而应生产目标消费群体想喝的酒,换句话说必须寻求共性之外的个性差异,即品牌,而正是这所谓的个性、品牌,文化酒便在成熟与未成熟之间繁衍而生。酒好也怕了巷子深!众商家无不使出浑身解数,对目标消费群体或拉引或诱惑,用各种理由去包装自己,以期唤起广大目标消费群体的感知、认同。如此,许多人便也因有了文化,只要喝的是酒,便也不需要过多的理由。

  文化酒,是先有文化后有酒,正如现在老百姓所传颂的一则歌谣:

  白酒好喝不好喝,全靠广告多不多。

  家有千金艳若仙,酒好也怕巷子远。

  如今白酒全没味,大多酒精用水兑。

  以前喝酒喝酒头,现在喝酒喝理由。

  要想对酒不变心,全靠文化献殷勤。

  ……

  而那些在酒厂的人和老喝酒的人也纳闷,不是老说酒是陈的香,姜是老的辣吗?怎么现在大行其道,风风火火的净是那些初出茅庐的“愣头青”和“毛头小伙”呢?真是应了那句话:“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快”。但事实终归就是事实。“愣头青”当道有“愣头青”的理由!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来剖析一下这些年富力强的“愣头青们”

  ★孔府家酒,叫人想家。(是心理反应、不是酒)

  ★中国人的喜酒——兰陵喜临门。(喜乃高兴,偏重开门迎喜,好喝不好喝,暂且不说。)

  ★赊店老酒,天长地久。(酒长情更长)

  ★不管坐不坐奔驰,都有要喝秦池。(地位类比)

  ★永远的绿色,永远的秦池。(绿色、时尚)

  ★过日子不能少了那口子。(相濡以沫,百年好合)

  ★同胞同聚,同饮曹雪芹家酒。

  同喜同乐,同饮曹雪芹家酒。

  同欢同庆,同饮曹雪芹家酒。

  (聚、乐、欢、庆)

  话说到此,对于酒家而言,酿什么样的酒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给喝酒的人一个什么样的说法。对饮酒者根据其人格特征区分,应为应酬型、补偿型、消愁型和放纵型等等,酒是给人喝的,喝酒的人因有了思想和个性,酒便也有了文化。

  酒的文化和文化的酒不单在中国,就在别的国家亦如此,譬如一衣带水的日本。日本人爱酒,常形诸笔墨,《万叶集》中大诗伴旅人所作的《赞赏酒之十三首》为日人爱诵,其曰:“我欲一应离人境,化做酒壶酒中浸。”生前好饮且不说,希望死后化酒壶,常得浸酒中。这个大伴,真是人间算得上的大酒徒了……

  日本人说:“酒有十德”

  百药延年益寿

  旅途作伴御寒代衣

  馈赠佳品解忧消愁

  结交贵人解除疲劳

  万人同乐独居友三

  文化不同,对酒的文化诠释亦不同,巴蜀文化、海派文化、和北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酒的情感也不一样,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酒的理解也不同,在西方文化自由的状态下,人们多偏重酒的浪漫,而东方则是酒的情感倾泻。

  西方人喝酒称之为品酒,“品”乃三口,意指一口一口的喝,而中国特别是北方,则有“感情深,一口吞。感情浅,舔一舔。感情铁,喝吐血”。一个“吞”字则意指嘴张的象天那样大,一口喝完,喝的就是豪爽,正如北人席上笑言:“先用盅,后用杯,再用海碗对瓶吹”。这一圈喝下来没有一斤也有八两。再者从盛酒的器皿上来看,西方喝酒用的多是高脚杯,三指轻捻,手呈兰花状,一种优雅、一种浪漫自指间与唇间轻轻流淌,而东方则是盅和杯,其器皿的形状也就决定了用手而握,一种强烈的占有欲,“手一端,头一仰,过了喉咙四处淌”。一种豪放,便在倾刻间呈现的淋漓尽致、无处不在!

  文化酒、酒文化、酒与文化则有时就象“鸡生蛋,蛋生鸡”一样的扑朔迷离,但酒也好,文化也罢,两者相生相克,也正是有了这种矛盾,文化因了酒而多彩,酒也因了文化而丰富。许多商家也因了“酒文化”与“文化酒”而发展。

  对于酒,陆绍衍在《醉右堂剑扫》有谓:“酒能乱性,故佛家戒之。酒能养性,故仙家饮之。奔波红尘,置身名利场,欲作飘然出世之“仙”而不可得,当效佛门中人守得心定,不为形投,不为物牵,以致达天人一贯充盈圆满之境”。

  好一个酒能“乱性”,又能“养性”之物,但如何在“乱”与“养”之间,守得心定,不为形投,不为物牵,不为一时之冲动而短视自毁,思路决定出路,稳健决定永续!在白酒市场竞争的如此惨烈下,如何理智和科学化的规整自我,而后挺进市场,扬己长,避己短,彰显自我,方是上策!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更不可稀里糊涂,拼得头破血流做“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