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酒礼仪
彝族几乎家家酿酒。家中酿的杯酒敬神,第二杯酒要敬家中老人,晚辈不得先喝。
凉山彝族聚饮时,按辈分高低、年龄大小的次序先后摆杯斟酒,由英俊聪明的年轻人先给老人敬酒。敬酒者双手捧杯,右脚向前跨出一大步,弯腰躬身,头向左偏,不得直视被敬者。老人表示回敬后,年轻人便起身,一饮而尽;否则为不敬。
敬酒献客时,必须从老人或长辈开始,彝族常说“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轻人的”,传统规矩是“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从上而下”。
在彝族家做客,主人先捧上一碗或一杯酒献客,客人若不是彝族,主人会说:“汉人贵在茶,彝胞贵在酒。”客人可以按自己的酒量随意饮酒,主人会很高兴地马上“打羊”或杀小猪来待客。若客人谢绝接酒,则有不敬之嫌,主人会感到失望和不高兴。
彝族习俗以妇女敬酒为贵,不论任何场合只要是妇女买的或是敬的酒,被敬者不得拒绝,饮酒后要回赠点礼物。
逢年节,彝族妇女抱一坛酒,插上几支竹管或麦杆,在家门外路边奉劝往来行人用吸管饮酒贺年。逢火把节,年轻的彝族姑娘们会抬着新酿的玉米酒,带着漂亮精致的酒具,到节日中人们必经的要道上布下长龙似的酒阵,敬给来参加节日活动的长辈、朋友、亲戚或是情人,叫作“姑娘酒”。
节日活动中,摔跤、赛马、斗牛等比赛后,姑娘们发现了摔跤手或得胜者,会拥上去敬酒,唱敬酒歌,表示赞赏和敬慕,男子汉会很慷慨地以纪念品相赠。
《康熙鹤庆府志·风俗》记:“彝俗,饮必欢呼。彝性嗜酒,凡婚丧,男女聚饮,携手旋绕,跳跃欢呼,彝歌通宵,以此为乐戏。”
秆秆酒
彝族的传统酒类是秆秆酒。秆秆酒用坛子盛装,饮用时,用细竹秆插入坛中吸饮或用它接入酒杯饮用。秆秆酒以其吸饮工具而得名。秆秆酒因用坛子盛装,故以“坛”作为计数单位,现在有以瓶装的一瓶酒也称为一“坛”酒。
饮用秆秆酒最为特别的部分是用秆秆饮用。秆秆多用黄笔直制成,笔直节用烧红的细铁丝烙通。喝秆秆酒的又一特色是采用萨玛(刻度、标记)制度。即在一竹片上钻一个小眼,插入一根小竹条,喝酒时,将竹片横放在酒坛口,小竹条朝下,即成萨玛(相当于一杯酒)。
秆秆酒属水酒类,酒度低,一般在20°~30°之间,酒味醇香浓甜,老少皆宜,一年四季都适合饮用。每次喝时,将水倒入坛中与酒混合,水倒至与坛口平。喝酒者须用秆秆喝酒,直至萨玛的小竹条完全露出,做为敬了一个萨玛。再加满水,第二位饮者也须将萨玛小竹条喝得完全露出。如此反得,直至酒味淡如水。一坛大的秆秆酒可以喝好几天,一般过年泡一坛秆秆酒足矣。秆秆酒的制作方法(以高梁为例),是将高梁放入意思子蒸熟,倒入一大盆内,加入酒药和匀后盖严使之发酵。过两三天后将发酵好的高梁放入坛中,倒入1斤白酒(烧酒),密封坛口,并用泥浆(现多用水泥)糊紧坛口存放。存放时间越长越好,一般以半年为最短期限。饮用前数小时,打开封口,倒入冷开水,使酒和水交融在一起,便可饮用。由于饮用前加凉开水方可饮用,故说秆秆酒属水酒类。用大麦、玉米等酿制秆秆酒的方法与此相同。
坛坛酒
每当岁时喜庆,彝家人每家每户都要各自酿造一坛醇美甘甜的坛坛酒。坛坛酒是用荞麦、高梁、小麦、平方米等粮食作物精酿而成的,它以酒味醇美甘甜受到人们的喜爱。据说,昔年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行军至彝寨,好客的匀老兄弟曾邀请他痛饮坛坛酒,以示慰劳。石达开在开怀畅饮席间赋诗助兴,留下了“千颗明珠一盏收,英雄到此也低头,五岳抱住擎天柱,一饮长江水倒流”的赞美佳句,至今仍在彝族民间流传。坛坛酒的酿迁方法是,先将五谷杂粮煮后,凉至适当温度时拌上酒曲,装入酒坛内密封好。饮前起盖,加入凉开水,插一细竹秆到坛里,饮时手握竹秆低头弯腰吸饮。喝尽再往坛里加凉开水,待一至于天后便又可饮用。坛坛酒是流传已久、极富地方风味的佳饮。
罐罐茶
罐罐茶又名“炕茶”或“烤茶”。每当早晨起来外出干活之前,居住在云南、贵州和广西的彝族人民都有喝上几杯罐罐茶的习惯。
彝族的罐罐茶与一般的冲泡茶不同。泡制方法是先将火烧开备用,然后将陶制的小罐置放炭火上烧烫,放入茶叶,不停地抖,晃动小罐直至茶叶烤黄,散发出浓浓的茶叶香味时,再将开水倒进罐内,听到“哧”的一声,泡沫立即上升到罐口,此时,将茶罐迅速移离火塘,稍待茶叶沉淀,便可倒入小茶杯饮用。早晨喝够了罐罐茶,外出干活或四处奔波,总让人感到喉润神爽,没有口干舌燥之感。这种茶以其味香汁酽以及独特的提神祛毒、解渴清热的功效而让彝家人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