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需讲究时间和心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酒就成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待客要备酒、喜事要喝酒、亲朋交流要上酒……到了春节,一家人的团圆饭上,酒更是不能缺席。
近七成酒民不懂健康喝酒
然而,在人们畅饮之余,很多数字又难免让人感到一种沉重:2000年,全世界因饮酒引起死亡的人数约180万,相当于全球疾病负担的4%;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减少风险,延长健康寿命》指出,在低死亡率发展中国家,酒精是造成疾病负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数据表明,中国每年至少有11万人,因过量饮酒导致酒精中毒死亡。
2008年1月,由中国保健协会和中华医学会牵头进行的一项有效样本量为17万余份的《2007年度中国25省民众健康饮酒状况调查报告》出炉,其数据依然让人们感到心惊。据统计,高达65.39%的受访者健康饮酒状况不合格;25.58%为基本过关,8.52%较为良好,仅有0.51%的饮酒者具备正确饮酒观念。最令调查者诧异的是,67.59%的被访者承认过量饮酒有害健康,将近30%能够准确说出孕妇、高龄老人、心脏病患者等人群不宜饮酒;然而即便对过量饮酒的危害有清晰的认识,依旧有25.84%的受访者有过酒后驾车行为,更有接近7%的被调查人承认有过酒后从事诸如建筑、电路等高危工程的经历!
“喝酒要尽兴”的旧观念是因素之一
对此,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张凤楼分析说,中国饮酒人群的不良现状,其根源在于“饮酒务必尽兴”的旧有习俗。尽管人们都能充分意识到过量饮酒会严重损害健康,但在他们的个人行动和潜意识中,纵情畅饮的痼疾仍在作怪。
一方面,很多人说自己是出于无奈——亲朋聚会,多喝才能代表感情深厚;单位聚餐,举杯干了好像才意味着对领导忠诚,对同事尊重;而宴请客户或贵宾,喝酒“尽兴”更加是在“换生意”或者“铺前程”……另一方面,在很多广告和影视作品中,主人公纵情喝酒又被诠释成性情开朗豪迈、潇洒倜傥,这就人为地给喝酒注入了很多文化内涵,似乎酒量就与个人素质修养挂钩,这不得不说是社会宣传的一种误导。
健康喝酒,数量、时间、心情都很重要
在调查之后,中华医学会特别针对中国人自身的身体状况,发布了国内首个《饮酒指南》,希望能够督促人们学会健康喝酒。
《饮酒指南》指出,健康饮酒不仅包括控制每天饮酒量不超过15克酒精,还应该注意科学、安全的饮酒方式。
首先是时间,按生物钟来说,人体内的各种酶一般在下午活性较高,因此在晚餐时适量饮酒对身体损伤较小。
其次是饮酒方式,少量慢饮比较适宜;切忌逞强好胜、饮得过猛过快,忌边饮酒边吸烟,这样会加重对身体的损害。在饮酒之前吃些食物,或在喝酒同时摄入瘦肉、豆类、蛋类、牛奶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及新鲜蔬菜,能起到延缓酒精的吸收,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对饮酒者而言,精神状态也很重要,在身体条件、精神状况良好时,人对酒精的分解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心情舒畅、愉悦,有值得庆祝的事时,可饮用少量或适量的酒;心情烦躁、郁闷、孤独时不要喝。
另外,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到酒精的影响,故应少喝;患病时应当禁酒或遵医嘱,以免加重病情或增加新的疾病;服药时应禁酒或遵医嘱。《饮酒指南》还特别指出,肥胖人群身体疾病隐患较大,加上酒精产生热量较高,会进一步促进体重增加,所以不宜饮酒。患有酒精过敏的人也应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