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种梨抒发了什么之情,种梨段落大意

  《聊斋志异》的文学地位是什么?

  《聊斋志异》将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从此以后,文言小说就雄风难再了。《聊斋志异》之后,虽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但已难成气候。

  《聊斋志异》一问世,就风行天下,翻刻本竞相出现,相继出现了注释本、评点本,成为小说中的畅销书。文言小说也因此出现了再度蔚兴的局面。

  这时产生的一大批文言小说专集中,沈起凤的《谐铎》、和邦额的《夜谭随录》、浩歌子的《萤窗异草》等是传奇体为主的笔记小说,大都作品都是模仿《聊斋志异》之作。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水平都不及《聊斋志异》。

  扩展资料

  《聊斋志异》全书将近五百篇,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聊斋志异

  种梨蒲松龄故事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乡人形象

  作者蒲松龄,本文是《聊斋志异》卷一第十四篇,故事,短小精悍,生动活泼,讲述了一个卖梨乡人,遇到了求乞的道人,吝啬的不肯舍弃一个梨子,不近人情。结果道人略施薄技,使用幻术,当着乡人的面,将梨子与车子变成了一株梨树,从发芽到结果,极尽幻术的妙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情大于天,一毛不拔的铁公鸡,时来运转,自己也会身处逆境的。

  聊斋·牧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聊斋志异》是一部搜奇抉怪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又是作者蒲松龄触时感世的孤愤之书。全书共八册,近五百篇。就内容而言,有的是抨击封建社会政治黑暗,吏治腐败,揭发科举制度种种弊端;更多的则是表现人民群众爱情婚姻家庭的美好理想。就体裁而言,一般分为短篇小说体,散文特写体和杂记寓言体三大类。这是按当代文体概念来划分的。我们认为,《聊斋志异》是小说,又不尽是小说,更不等同于当代意义的小说。若按传统的笔记小说的概念来区分,其含义就比较广泛,当包含散文、速写、小品一类。我们这里所说的“微型小说”,是把古代、当代“小说”概念揉合在一起,大抵指有故事、有人物、有情节,字数在六百以内的篇幅短小的作品。“凡是古书中一切有主题,有情节,趣味隽永的历史故事,其实都可以视作短篇(微型)小说。”(吴世昌:《〈聊斋志异〉丛论序》)这些形象生动,意味隽永,结构精巧的微型小说,约占《聊斋志异》全书的一半以上,数量可谓多矣。若与欧洲中世纪出现的微型小说相比,时间不相上下。我们这里拟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谈微型小说在《聊斋志异》中的意义和作用,从微型小说本身去说明其价值,指出它对志怪体、寓言的发展,还将探讨蒲松龄创作微型小说的经验。

  (—)

  我国古代小说基本是按文言、白话两个系统发展的。“所谓文言,实指由神话传说演化为六朝志怪再演化为唐传奇再发展到明清文言小说”,《聊斋志异》是文言小说的集大成者,是发展的顶峰。“所谓白话小说,实指在宋代说话基础上产生的话本、拟话本的短篇与章回体的长篇这一系统的小说。”(赵齐平:《〈聊斋志异〉对志怪体的发展》)文言小说从汉魏六朝就分为志人、志怪两大类。志人小说多记述人物言行,即使不讲求立意,但说话也很有特点,富有生活情趣。志怪小说专讲一些鬼神故事,荒诞之事。这些神鬼灵妖,思想内容贫乏,不讲求立意,“侈陈怪异”,缺少情趣,缺少有意味的形式,所以不美。因为有意味的形式才是美的。汉魏六朝时期的一大批志怪小说其艺术价值不高,佳作流传甚少,恐怕原因就在于此。蒲松龄在大量搜集怪异传说的基础上,“有意作文,非徒纪事”(冯镇峦:《谈聊斋杂说》)“托街谈巷议,以自写胸中磊块诡奇”(南村:《〈聊斋志异〉跋》)他把唐传奇的浪漫幻想和六朝志怪的侈陈怪异结合起来,即鲁迅所说的“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我们先说那些“缘事极简短,不合乎传奇之笔,故数行即尽,与六朝志怪近矣”(《中国小说史赂》)的作品——志怪体的微型小说。其数量有一百五、六十篇。它们多属志怪短书,最短的《赤字》仅有25个字。这里有至“单章只句,意味平浅者,”(赵起杲青柯亭刻本“例言”)但也有形象生动,故事感人,结构精巧,意味深长的。

  与“六朝志怪近矣”的微型小说。

  由于多是“单章只句”,对所要表述的内容,只作简单叙写,似同六朝志怪的“粗陈梗概”;意味平淡。《金永年》写82岁与78岁一对老夫妻因神赐而得子。仅72个字。《鼠戏》较《搜神后记·鼠市》有较大变化,写出了鼠的慧黠和弄鼠人的技巧才能。

  还有令人毛骨悚然,令人可怕的鬼妖之作。《头滚》写“见一人头从地中出,其大如斛,在床下旋转不已。”《鬼津》写:李某昼卧见一妇人自墙中出,蓬首如筐,发垂蔽面,“肥黑绝丑”,上床与李接吻,“以舌度津,冷如冰块”,欲不咽而气不得息,咽之稠粘塞喉。“如此良久,腹胀喘满,数十日不食。”探吐出之物“如卵清。”还有《尸变》《负尸》等读后都令人恐怖。像这样百字以内的短书就有20余篇,多是“闻则命笔”的,仅仅反映事件自身和表面现象,其目的就是告诉人们有这么一回事,有这么一种情状,与六朝志怪区别不大。

  《聊斋志异》中微型小说具有开拓贡献的当属那些鬼怪并不可怕,人能制服鬼怪的作品。《捉狐》先写狐之怪,从形体、毛色、动作、神态等方面活画出令人骇异的狐怪,“物大如猫,黄毛而碧嘴,自足边来蠕蠕伏行,如恐翁寤。”写狐之怪是为衬人之勇。接着从心里、神态、动作、言语多方面刻画孙翁。当狐爬到孙身上后,翁一动不动,心内盘算着,“窃意……”写其朦胧中的思想活动;“微窥之……”,写其惊觉之中神情;“骤起,按而捉之”写其动作敏捷。孙翁在窘急之中,出其不意地反击,捉住了害人的妖物。赞美其勇敢、沉着、敏捷、机智。《狐入瓶》写万村石氏妇原来不能摆脱狐的祸祟,但她看到每当公公进屋时,狐就藏在门后瓶中,于是石氏妇心生一计。一次趁狐窜匿瓶中,她“急以絮塞其口”,并且“置釜中,汤而沸之”,狐大叫“热甚,勿恶作剧”,石氏不予理会,一直把狐煮得只剩下“毛一堆,血数点。”显出狐愚而妇智,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人。《妖术》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写不怕鬼的于公三次斩妖。第一次进来一个荷戈的“小人”,“及地,则高如人”被于公砍倒,原来是一个纸人。第二次又一物穿窗而入,怪狞如傀,则一着地,于公就用剑砍断它,原来是个木偶。第三次未见其形,先闻其声,极言鬼的气力大;接着写于公出门与鬼搏斗。一笔鬼,一笔人写来,惊心动魄,绘声绘色,把于公不怕鬼,勇敢善战的性格活画出来。这些说明任何鬼怪在智勇双全的人面前,注定要失败。

  还有带神道传教,因果报应性质的,多为“劝人”之作。它告诫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做好事者要受到恩赐,做坏事的必受到惩罚。这类作品数量较大,约占志怪体小说一半以上。如《张不量》因好施而得名张乐善,连雹神也刮目相看,不伤其田禾。与该篇类似的《雹神》也有同工之妙。《褚遂良》写长山赵某是唐朝褚遂良所转生。因褚对狐仙有恩,故狐仙对赵感恩图报。不但为其治好病,成夫妻,还携他升天成仙。《瞳人语》写由于轻薄偷看人家妻子,致使双目失明;当诚心忏悔后又给出路,寓言“心正才能眼明”。《果报》一看题目就知是写因果报应的。这类作品不外宣扬福善祸淫,昭示天人感应。基本属于封建糟粕,是蒲氏迷信天命、鬼神的一种思想反映。

  比六朝志怪文笔精妙,写法多变的微型小说。

  如果就作品字数而言,远古的神话传说,志怪、志人小说,包括后来的笔记小说,虽也篇幅短小,属“微型”,但多“丛残小语”,形同短制,实属单纯记录,情节单一,叙述平板。这是早期小说结构简单的表现。人们知道,现代微型小说注重艺术构思,更讲求思想立意和形象表现,这是小说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一大变化。在这个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中,《聊斋志异》有着独特的地位,它把微型小说的构思方法和结构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有了新的创造,把六朝志怪和唐传奇写法结合了起来,兼二体之特长,对志怪虽属“闻则命笔”,但却能在“粗陈梗概”外,注重人物的刻画、创造;虽“易调改弦”但已不同于委曲详尽的传奇体制。《聊斋志异》与唐传奇、白话小说相比,可以说后者比较重视故事的首尾,愈曲折愈好。但他们不大讲求思想结构,不大讲求形象与思想的关系。作者对故事孜孜以求,往往胜过对思想的开发。二者的构思重心是不同的,唐传奇、白话小说,往往情节大于人物,形象大于思想,而《聊斋志异》则重视思想的艺术表现,讲求思想结构。这是对微型小说结构的革新和创造,与现代微型小说相比,毫不逊色。

  当代一些中外专家、评论家对微型小说都曾作过精辟的、令人信服的论述,美国著名评论家罗伯特认为:“小小说有三大特点,立意奇特,结尾出人意料,情节完整。”欧·亨利则强调“立意新颖,结构严密,结尾惊奇。”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进藤纯孝《关于星期一的一分钟小说》肯定写道:“一新颖的想象,二完整的结构,三意外的结尾。”尽管他们表述方法不尽相同,但都抓住了微型小说的主要特征“立意、结构、结尾”等问题。我们不妨按照这些特点、要求对《聊斋志异》作些衡量、探讨。

  注重立意,结构维新,追求思想的艺术表现,是《聊斋志异》中微型小说的一大特点。一大批结构精辟的作品艺术价值很高,是《聊斋志异》中的精萃。《死僧》136字,写一个被强盗杀了的僧,其灵魂进入佛殿,“抱佛头而笑,久之乃去。”这是为什么?原来佛头里藏着他素日积攒下的“三十余金”。我们看号称六根清净的人,却“财连于命”,他“生不肯享,死犹顾而笑之。”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僧人生前一字未露,没有描写他如何攒钱、藏金,没有写他如何被杀,也没写他长相、性情;重点是写死后的种种“行状”:“直入殿,登佛座,抱佛头而笑,久之乃去。”写云游道士在僧房投宿所见,也是没头没尾。这奇特的形式,简单的情节和形象结构,就把僧人生前留下的大段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其妙在于不写其生,而写其死,不写其人,而写其魂,写僧被杀后的幽灵不卑不亢,不怨不怒。写死后恋财,比生前爱钱更有表现力,让死了的继续生前的追求和爱好,“死而不已”,在他心目中钱重于命。这就把个爱财胜过爱命、贪且悭的吝啬鬼暴露得淋漓尽致。用死后这种状态映衬生前的为人、秉性,用灵魂映照活人的某种精神本质特征,使情节更集中,立意可谓奇特而新颖,构思之精、之妙亦见矣。

  《司训》210字,也是一篇没头没尾的文章,只写某个教官耳聋。平时只靠一个狐狸为他传话,在一起五、六年。后狐狸临别对他说,你和傀儡一样,五官俱废,不如早早离开。可他恋着高官厚禄,舍不得离开;他的上司学使也不打算用他,他请求再缓缓。一次众教官聚在学使那里,其它人都进了“关说”,唯独他没有。学使问他为什么没有呈进?他听不见,不解其意。后“近坐者肘之,以手入靴”,他明白了。正好靴中有亲戚卖房的“伪器”,他拿出边递边说“有八百钱者最佳,下官不敢呈进。”惹得“一座匿笑。学使叱出之”被罢了官。他没有“呈进”,那怎么得免呢?这是一篇为了讥讽“恋禄”之心和“关说”之风而精心设计的小巧玲珑之作。乍看只觉教官好笑,细想更觉学使无耻,公开索贿更卑鄙。但明伦评说:“教官代售房中伪器,可称称职;学使问要关说其丑秽更有甚于索此物者。”

  《祝翁》写济阳祝村有一老者,50多岁死了,临死还惦着老伴“抛汝一副老皮骨在儿辈手,寒热仰人,亦无复生趣,不如从我去。”他活了,要携老伴一块去。妻开始不信,在祝翁再三劝说下,同意了,两人“双双挺卧”“并死”,造成死亡奇观。有人说这是“殉夫”,实际与殉夫无关,这是以浪漫主义手法映照出老年人的愿望心理,他唯恐老妻留下,孤零无依靠,落在儿辈手里寒热仰人,衣食乞人;若无孝子顺妇,活受折磨那就惨了。这里写翁媪一块死,含有说不尽的言外之意。而且把他写的全无悲伤,“并枕僵卧”“媪笑容忽敛,又渐而两眸俱合,久之无声。”这就写出了当时的世态。这种死法不一定存在,但老夫妻相从而死的却不乏其人。现实生活中,一个死了,另一个当年也没了的事例不少见。“老伴老伴”,老了更需伴侣,“伴”没了往往会导致另一半郁闷而死。这有一定道理。作者抓住这一生活横断面,加以概括,不仅丰富了形象,也突出了主题。以上可称之为以目窥豹,一目传神的横切佳作。

  在志怪体小说中,有一部分是写现实中的人,主要情节是实实在在的人生社会,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某种精神,生活的某种本质,作者的某种理想。(《农妇》《某乙》等,还有表现高超技艺的《保住》《杨干聪》等,)这类作品不仅记“人事”,有的还吸收了志人小说的描写特点,刻画人物细腻深刻。《狂生》篇241字,写济宁有个狂妄的书生,家贫如洗,但很爱喝酒,并且结识了新上任也特别善饮的刺史,两人成了酒肉朋友。“生恃其狎”,仗着这种关系,有时在刺史面前替打官司人说说情,常吃点贿赂。一次刺史在公堂有意羞辱了狂生,狂生就大闹公堂。刺史大怒要治他灭门之罪,可他却无门可灭。后被逐出墙垣,却因祸得福,朋友相助“买数尺地,购斗室”。从此狂生那“狂”劲也没了,因他有门可灭了。作者借“贫贱骄人”的事实,揭露抨击了封建制度和封建官僚迫害知识分子的专横残暴;同时对知识分子身上残存的疾病也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抓住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来说明一个问题或表现比它本身广阔得多,也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茅盾:《试谈短篇小说》)这不能不说是以小见大,以少胜多,言近旨远,寄托遥深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以现实人生为内容的描写中,往往在一些环节上杂以灵怪志异,僧道之术,在平淡的叙述中,安排上具有艺术表现爆发力的出奇制胜的人、事、情节,构成幻想与现实的联系。“通过幻觉,产生一种更高更真实的假象。”(歌德语)使人物精神,现实本质和理想一下子突现出来。《盗户》写顺治初年山东南部爆发了农民起义,声势很大,“十人而七盗”,参加者非常多。后来受招抚,这些参加过起义的人被称为“盗户”。到这里来的官吏普遍怕这些人;凡没参加的称“良民”。良民与盗户打官司,则曲意偏袒盗户,怕他们再叛乱。这样,打官司来的都争先说自己是盗户,成了一种怪事。文章结尾笔锋一转进入幻境,县令女儿被狐狸迷住了,请道土来捉,狐入瓶用火烤,狐在瓶中大呼“我盗户也”。如飞来峰从天外飞来,使平淡具有爆发力。把官宰畏盗,软弱无能的本质表现得又生动又巧妙,县令不敢治“盗”只会殃民,刻画得入骨三分。《博兴女》120字写某势豪偶见平民王某的女儿长得漂亮,便抢回家,因逼淫未遂,就将民女缢死,并以石系尸“沉入门外深渊”。王某寻女不得,正无计可施时,“霹雷一声,龙下攫豪首而去!”天睛女尸从深渊中浮出,“一手捉人头,审视,则豪头也。”民女枉死连尸体都不见,这不正是人吃人的社会的真实反映吗?王女变龙将势豪头颅扭下的情节纯属幻化,这种形式虽属荒诞,可它却昭示惩恶扬善的寓意。

  蒲松龄不仅如此,他还把花妖狐魅写得使读者“忘为异类”并“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应该说这是蒲氏对志怪体制的一大发展。《赵城虎》写虎把七十岁老妪的独生儿子吃掉,老虎知错悔改,将功赎罪的故事。作者不具体写虎如何吃掉老妪之子,而写“妪悲痛,几不欲活”。向县衙告状,甚至“号啕不能制止,”以及隶皂承命拘虎不得而“受仗数百”。用渲染虎吃人的后果引虎悔过,致使虎自己前来,“帖耳受缚”,并接受了承担抚养老妪的义务。它不断叼物品财宝,使老妪满足需求,甚而“奉养过子”。不仅如此,还在“情”字上下功夫,写虎“时卧檐下,竞日不去”。当老妪死时,它又“吼于堂中”。邻人埋葬老妪后,它还上坟“嗥鸣”。简直像孝子奔丧。真可谓孝义之虎。同是写虎的作品,有的取其残暴的特性,针贬贪官(《梦狼》),有的借其凶猛吃人的特点,让老虎吞噬势豪的头颅(《向杲》),有的则取其刚勇的品格,对为母治病的医生尽卫护之责(《二班》)。总之,作者是用感人的文字,写“异类”“多具人情,和易可亲。”有的花妖狐魅写的比人还可爱,而且通人情,讲道理,不忘恩负义,不暗中害人。《绿衣女》写她被大蜘蛛击伤,现出绿蜂原形,在“奄然将毙”时,为情人于生所救。“苏移时,始能行步,徐登砚池,自以身投墨汁,出伏几上,走作‘谢’字,频展双翼,已而穿窗而去。”这是一连串的形体动作描写,虽然没说一句话,可所走的一个“谢”字却胜似干言万语,“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里有说不完的情,表不尽的义,有对爱情的慰藉,有对惜别的忍痛,有深沉的感激,有无穷的相思,余味无穷。《潍水狐》写秦中一老翁是狐,后知有冰火之难便迁至山东潍。人们得知他是狐都来与他交朋友,他谦恭,感情溶洽。在交往中唯独不见县令,其原因“彼前身为驴,今虽俨然民上,乃饮糙而亦醉也。”“仆固异类,羞与为伍。”这就衬托出了县令卑下的人格及贪婪虐民的本质。狐的美德,人的丑行昭然若揭。明颂友谊,暗讽邑令。读后大彻大悟大快,倍觉构思巧妙、新奇,确有点睛之妙,点铁成金之功。《雨钱》《象》和两篇《义犬》也是写人与动物之间的情义的。除此还写了动物之间的情义,也颇为动人。《义鼠》篇119字,写两鼠出洞一鼠为蛇吞吃,另一个相救,着重表鼠死生不相负的情义。作者省略过程,紧紧抓住鼠之特点。弱小不是蛇的对手来写。当蛇吞掉一个后,另一个愤怒以极,“瞪目如椒,似甚恨怒”,尽管如此,“仍遥望不敢近前。”怎样与蛇相斗?”当“蛇果腹,婉蜒入穴,方将过半时,鼠奔来,力咬其尾,”迫使蛇退出穴;等蛇再“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如是多次,蛇只好“吐死鼠于地上。”尔后“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情义之深,跃然纸上。鼠之“义”与忠义智勇的结合更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这是人性、鼠性的结合体,它“瞪眼如椒”,身体“便捷”,可以“漱然遁去”“啾啾”之声等,均是老鼠之特征和自然属性,这里作者向我们展示的是人化了的动物世界。小鼠的复仇意志和以弱胜强的经验,对我们不无启发。再如《禽侠》《鸿》等。

  请注意,这里写的神鬼灵精、花妖狐魅,要达到什么目的?满足读者的好奇心,以传“奇”而取胜这是一个方面;但更主要的是深入思考,上下求索,追求理想的表现。在这些“异类”身上,并不突出物的属性特征,而是把他们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来写,是按照现实生活的样子来摹仿各种人性、人情;它们不仅具有普通人的形体、外貌、阅历,而且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个性特征。由此可见,与志怪小说一味的“侈陈使异”,“诞而不情”大不一样了。这里是言诞而理真,说鬼狐以人事论次,百物之性情说也。说得极圆,不出情理之外;说得极巧,恰在人人意愿之中,它是以特殊形象来反映人的性情,人的灵魂,是“美妙的虚构里隐藏着的真实。”(《聊斋志异》稿本无名氏甲评语)

  (二)

  南村在《聊斋志异·跋》中说:“余观之寓意之言,十固八九。”他认为在《聊斋志异》中十之八九有寓意,在微型小说中就更多了。据此有人称这些篇幅小者为寓言,不无道理。但我们仍视此为寓言化微型小说,因为它不同于《拔苗助长》、《狐假虎威》那样形象简单的寓言故事,也不同于《中山狼传》那样情节曲折多变的长篇大作。寓言化微型小说与寓言主要从形象与生活上加以区别。寓言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就世界范围而言,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就出现了印度梵文本《五卷书》和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亦出现大量寓言。这些寓言多是思想哲理的艺术化,远离真实的生活情事。它们往往寓深刻的道理于形象之中,一切形象的造设都是为了寓意喻理,甚至所叙事件本身只是一种外意,只是为阐明教训,而完全是虚构出来的。寓言化微型小说,不仅寓意明理,而且许多地方写得很像生活,人物形象动人,寓意深刻鲜明。寓言化微型小说与六朝志怪也有区别,前者是小说,与人事有关,虽谈鬼说狐,虚无缥渺,但富有真实性。有人物,有情节,而且形象生动,是“设幻为文”“寓言为本”。“设幻为文”是说所写并非全是子虚乌有与人事全无关,或毫不相类的离奇的怪物和情节,只不过是时真时幻,似真似幻而已(这是不同于真正小说之处)。志怪小说则多是离奇的怪物,荒诞情节,与人事关系不大。《种梨》309字,写一个破衣装扮的道士,向一个卖梨的乡人要个梨吃(卖一车梨),不给。酒保出钱买一个给道士。他吃完将梨核马上种于地“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倏而花,倏而实,硕果芳馥,累累满树。道人将梨摘下送给看热闹的人。结果卖梨的一车梨全光了。因舍不得一个而失去一车的梨,令人捧腹大笑。作者通过细节描写,突出卖梨人的嗜利、固执、粗暴而又愚蠢,同时又突出了道士从容不迫对卖梨人“吝惜”行为的惩治,显示出了“过吝易失”这样一个道理。俗话讲“省着、省着,窟隆等着。”这种写法连志怪的胎痕也没了,完全摆脱了志怪小说的自然状态,达到了表意充分寓言化。它和《搜神记》的《徐光种瓜》在结构重心上是不同的。《种瓜》是完全按照志怪小说来写的,要早就早,要晚就晚,是宣扬道术之神,但寓意不鲜明,形象不美。《种梨》虽借了要籽种瓜的情节,但目的是惩戒吝鄙者显示了悭吝的可鄙、可笑。结构焕然一新,主题也由宗教性改造为社会性质。《黎氏》写谢中条中年丧妻,遗“二子一女”。一天谢“翔步山途”,路遇一女子,“心悦之”,强野合,纳为继室,甚亲热。后谢出门,女变为狼,食其子女而去。这与唐人小说《广异记·冀州刺史子》故事相类,但二者寓意不同。引狼入室,自残子女,这是谢中条“无行”的结果。后娘肆虐,儿女遭殃具有现实意义;用狼变人,人变狼的怪诞现象来昭示哲理,劝诫做人要举止端庄,作风正派。我们看,寓言化微型小说具有两重性,既是寓言,又是小说,既有近乎寓言的思想结构,还有合乎人情的形象结构。狼变人,人变狼;披上画皮是鬼,脱下画皮是人,这都是寓言的思想结构。问题是狼变妇人之后,脱了画皮变美女之后,才能与人谈话、结婚。因谢中条面临的是美妇,是人,所以他才不感到奇怪,正如东郭与狼、与树、与牛讲话一样自然。如果他面对着的是狼,那他就会逃跑。由于向生活靠拢,狼妇就更像人了,更合乎人情,这是小说的形象结构。这不是把狼人化,而是赋予她生动的人性。如谢与黎狭路相逢,谢问其能“相从乎?”黎问:“君有子女无也?”要作继室,必先问有无子女,这多么像人。黎氏变回狼之前完全是人,是生活中的活人。由于它注重表意的结果,使志怪小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性,成为表现思想的艺术手段。如说《黎氏》是劝世之文,那《车夫》就是讽世之文。全文57字,写一车夫拉重载上坡,正吃力时,一狼自后咬住臀肉,若停下来打狼会导致车毁人灭;不停,肉将被咬掉。“乘其不能为力之际,窃尝一脔”。这是乘人之危,从中渔利的小人,讽嘲的尖锐深刻,具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三仙》讽谕科场;《三生》因作坏事变马变犬变蛇,均具寓言性。

  有些寓言化微型小说,通过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小斗大的故事,对弱者的机智、勇敢和坚韧的战斗精神予以赞扬。《牧竖》写两个牧童各捉一个狼崽攀登上树,相隔几十步远,“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奔至“号且爬抓”;另一个“在彼树致小狼呜急,”致使老狼“跑号如前状,”辗转奔跑嚎叫于两树间,“奔渐迟,声渐弱,”筋疲力尽而“气绝”。该篇表面意是写母狼护崽,其虽属凶恶之兽但仍有母子天性。可作者却从牧童存心捉弄母狼入笔,抓住恶狼弱点,令其疲于奔命,终于毙。实际是表现牧童的机智勇敢,借此讽刺豪强恶少仗势欺人,为虎作伥。还启迪人们,重视战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已之长攻敌之短,是能战胜敌手的。《于江》写16岁的少年为被狼咬死的父亲复仇,设计了“佯死击狼”的情节,连毙三狼,把个智勇双全的英雄少年活画了出来。三次打狼,三种写法,详略得当。第一次详写,第二次“又一狼来,如前状,又毙之。”一笔带过。第三次再详写又不同于第一次。第一次狼先“逡巡嗅之,”继则“摇尾扫其额”“俯首舐其股,”“既而欢跃在前,将衔其领。”第三次写狼先“衔其足,曳之以行。行数步,棘刺肉,石伤肤”,看人似乎死了,它才“置之地上,意将吃腹。”表面看是极写狼之狡猾,实则映衬少年于江之沉着老练。前两次都是“急以锤击狼脑,立毙”;第三次则是“骤起锤之,仆;又连锤之,毙。”不仅写出了狼吃人的不同方式,更写出了于江在更凶险的狼面前显得“更成谋,更坚心,更志气”(但明伦评语),表现出人定胜妖的思想。《大鼠》先写白猫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再写后发制人,得“鼠腹似喘”之时,“猫即疾下,爪掏顶毛,口衔首领。”还有《斫蟒》《义鼠》等,都是以弱胜强的事例。它们多揭示出生活辩证法:弱者要在策略上藐视强者,在战术上重视强者,善于抓住对方的短处,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坚持斗争,就会变被动为主动,由弱变强,最终能战而胜之。作者善用形象思维把生活中辩证法化为文学中的寓言现象,是值得借鉴的。

  《聊斋志异》微型小说中神异现象的出现,除少数是表现消极出世的思想外,大多都是梦幻理想的体现,是为了显示人物的本质力量,解决人生的老大难问题。因为贪官污吏、豪强劣绅的权势非常大,一般人是无能为力的。所以作品多用神仙或侠义的出现来剪除人间之不平,正如但明伦在《巩仙》评语中说的那样,“偏是天下极难之事,必世外人成全之。”《向杲》写其哥哥无故被富户庄公子打死,诉讼无门,行刺无方,于是悲愤欲死。正无计可施时,道士将他暂化为虎,吃掉仇人之后又被射杀,借此一杀又幻化成人。可谓幻化之千古奇观。它不同于志怪小说《张风》,虽都是化虎吃人,但张风吃的是一个官吏,没写什么劣迹。但《向杲》不同,他化虎是为了报仇雪恨,吞噬的是势豪的头颅。化虎变人的情节反映出作者构思的奇特。它是悲愤郁结,无可奈何的产物,是有冤无处伸,有仇没法报的强梁横行、官场黑暗的社会现实逼出来的,它是借非现实的神话形式来解决生活中无法解决的矛盾,以表达弱者反抗复仇的愿望。

  对己和,对敌狠,团结友爱,除恶务尽的寓言化微型小说写的也非常有生气。如《象》的团结对敌,《禽侠》《鸿朋义鼠》的侠义肝胆。《藏虱》则是除恶不尽,养痈贻患的典型代表。写一乡人坐树下从身上抓到一个虱子,就用纸包起来藏在了树孔里;过了二、三年,再经过树下时,忽想起这件事,拿出纸包打开一看,“虱薄如麸”,放在手掌中观察,觉得“掌中奇痒”,结果痒处红肿,不几天就死了。抓到虱子马上除掉本是人之常情,不杀好像是

  文言文种梨的叙事顺序有什麼特点?

  文言文《种梨》的叙事顺序,有曲折有致的特点。

  作者围绕着“梨”这个叙事对象,从卖梨、乞梨、送梨到种梨、变梨、分梨,完整地叙述了种梨的故事,巧妙地讽刺了那个乡下的卖梨人。

  一个乡下人在街上卖梨,价钱卖得很贵。一个道士向他讨梨吃,却遭叱喝和责骂。旁边店铺里一个伙计掏钱买了一个梨送给道士。道士用梨核做种,盖上土,向街上的人讨水来浇。只见嫩芽长出来了,不久变成一棵枝叶茂密的树。忽然开了花,忽然又结了果实。道士把梨子摘下送给看热闹的人。道士走后,乡下人看自己车子上的梨一个都没有了,这才明白刚才道士请客的,都是他的东西。

  聊斋志异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聊斋志异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聊斋志异读后感篇1

  二百年前,那一亭,一碗茶,一席话,经过时光沉淀,交织成一张纸,一支笔,一本书。翻开书页,缕缕墨香又带我们穿越百年时光,一起畅谈鬼神,笑看人生。

  黄粱一梦造就了曾孝廉一世清廉,入山学道,远离官场;婴宁忆鬼母,一改笑颜反而哭;细侯虽为青楼女子,却渴望一日得一人真心,不惜为爱杀子而逃;化作人形的桃花妖为心爱之人苦等,又为那位书生而亡……数不清的故事变成清晰的文字,收录在《聊斋志异》里,那位编纂《聊斋志异》的伟大学者蒲松龄用他独有的睿智和他独有的语言谈论着奇异之事。看似平淡的文字里,却隐藏着他坎坷一生,而他在经历了人生大悲大喜后遗留的只剩淡然和异使氏所说的段段话语。

  蒲松龄出生于落寞已久的世家,一生坎坷,绝望至极放弃了仕途。妻子逝世,他悲痛不已,又占卜自己命不久,最终合上了眼。只记得炎炎夏日,他在亭中摆出一碗碗茶水,为路过的人解渴,却要求一个故事为回报,在自己名为聊斋的书房中记录成篇。“异使氏曰”所说的尽是他人生所懂,在他的话语中,我们似乎更容易明白人生。

  例如《考城隍》中宋熹在梦中去阴间考取了官职,但他面对官职却选择照料老母亲。九年后,他母亲逝世,他也去世,人们只觉好奇,而并不知宋熹已成仙。在苦难中考取了官名,宋熹却顿时泪下的表现突显了他的孝道,而戏剧性的情节发展却成为了对于只求名利丢弃孝仁的人的有力批判,极具讽刺意味,却让人无法反驳。而对于我们,蒲松龄的话语让我们明白了应时时刻刻牢记孝仁,名利地位根本无法与这种品质相比拟。

  商三官虽为女子却也是遵守孝道,愿为父报仇。三官的父亲被害,两个哥哥打官司失败,三官劝哥哥埋葬父亲,自己却失踪了。直到害死父亲的富豪寿辰,自己随戏班子来到富豪家里,富豪意图与她同床,她趁此为父报了仇,自己也上吊自杀了。直到商三官两个哥哥来验尸后才知道那是失踪半年的商三官。三官身为女儿身确实“侠客”,两个哥哥是男子汉却不是大丈夫。商三官守孝道,性格刚烈,而作者的“然三官之为人,即萧萧易水,亦将羞而不流,况碌碌与世浮沉者耶!愿天下闺中人买丝绣之,其功德当不减于奉壮缪也!”或许就是对一个女子最高的评价了吧!

  《聊斋志异》记录了不少奇闻异事,每个故事里似乎都有对世俗之人的讽刺,对守孝之人的赞扬,对鬼神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深思。《聊斋》借鬼神谈笑人生,借文中之人抒发自身之情。蒲松龄这样一个传奇人物真正做到了“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连老舍先生也说他“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今与蒲松龄逝世已时隔二百多年,而他最著名的《聊斋》仍被人们广泛流传,为如今人们所称赞。

  百年前,那位文人驻笔;百年后,人们翻开书页,又仿佛看到那一座亭,一碗茶,看到那位文人与路人畅谈鬼神,笑看人生。

  聊斋志异读后感篇2

  书,是我们学习上的好伙伴,它能给我们带来知识,也能给我们带来快乐。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聊斋志异》,这本书是蒲松龄写的里面都是在写妖魔鬼怪,这里面有很多个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画皮》。

  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这个故事有发生了怎样神奇的故事吧!

  一天,一个在读书的公子看见一个很美丽的姑娘,就把这个姑娘带回了家。他碰到一个道士,道士说这个姑娘有妖气,公子不信,就没有理会道士。

  一天晚上,公子走到姑娘的房前,看到一个很恐怖的妖怪,旁边有张人皮,只见妖怪贴上人皮,又变回到了那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公子害怕极了,连忙去找那个道士,道士给了他一个拂尘,可是,公子不忍心杀姑娘,最终,公子的心脏被妖怪掏走了。最后,公子的妻子不顾一切代价把公子救活了。

  我觉得公子的妻子很善良,尽管她的丈夫背叛了她,但她还是不顾一切的把她的丈夫救活了。

  我也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聊斋志异读后感篇3

  最近,我读了十大名著中蒲松龄写的杰出的短篇小说《聊斋志异》这本书起到了尤为突出的启发作用。

  本书汇聚众多优美而动人的鬼、狐、仙、怪等故事,书中颠沛流离的故事渗透了作者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寄托了作者的人间理想。

  书中塑造了各种性格的人物,有温柔体贴的,也有凶暴残忍的,还有雄心壮胆肯与鬼神做斗争的英勇人物。让我感受到了这本书带给我的各种恐惧与好奇。

  这本书写了中国古代灵异、志怪小说,篇篇章章都写了鬼、狐、仙、怪字字句句人、情、世、态,玄奇、惊悚、刺激,营造出一个浪漫神奇、超尘绝俗的灵异世界。

  《聊斋志异》又名《鬼狐传》,可见鬼跟狐是全书的精粹,共有神怪故事445篇,与狐狸有关的故事有82篇,是全书重要的形象。当中写狐女的故事更是充满文学蕴味与传奇色彩。以下部分论及的,包括《聊斋志异》狐女形象分析和狐女的存在意义。

  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无限乐趣,你也来读一读吧!

  聊斋志异读后感篇4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短篇小说作品,书中讲了一个个鬼狐神怪的故事,里面的许多鬼怪,虽然长相恐怖,但是他们却心地善良、知恩图报,比人间的正人君子还要美丽、可爱。

  尤其是《种梨》那一篇,印象最深。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位卖梨人碰到一位穿破烂衣服的道士,道士想讨个梨解解渴。但卖梨人就是不给。一个伙计于心不忍,用自己的微薄的一点收入,给道士买了一个,道士非常感激,吃完梨用梨核作种子,种了一棵梨树,一会儿就结满了梨,并把梨摘下来分给大家吃,人们吃完了这些香甜可口的梨,道士就把这棵树砍椡了。卖梨人说道士真傻,白白砍掉了这么好的一棵梨树。道士和人们都走了,卖梨人一看自己的车,傻眼了,一车梨全没了,车把也断了。哈哈!真是活该,谁叫他那么自私。

  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到,我们用眼睛所看到的美丽景象,其实并不一定是美好的。往往那令人看不起的外表下,却有着一颗纯洁、美好的心。我们应该时时怀着一颗助人为乐的心对待身边的所有人,而不应该像种梨人那样,不得善终。

  聊斋志异读后感篇5

  蒲松龄历尽沧桑,阅遍人间百态;他虽身处蜗居却心系天下、愤世嫉俗,挥其生花之笔,终成一部沉甸甸的《聊斋志异》。

  郭沫若先生一幅“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名联,评价蒲松龄和《聊斋志异》,可谓恰到好处。但是,蒲松龄决不是一位板着脸、瞪着眼的老夫子;相反,他是一位在觥筹交错时出口成文、颇善雅谑的才子,也是一个在柳荫下为远道而来的你端上一壶好茶的老头儿,更是一位饱读诗书下笔如有神的智者。所谓文如其人,也正因为如此,《聊斋志异》没有成为千篇一律、浅薄无比的讽刺小说,也没有成为“为志而志”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自有其独到之处:思想性有之,艺术性自不必待言。

  蒲先生生活在康熙年间的山东淄川蒲家庄;那时侯,“西学东渐”刚刚开始,或是还未开始。相信,达尔文的遗传进化话思想不会“渐”到蒲先生的耳朵里。但是,“龙生龙,凤生凤”这种朴素的遗传观念,蒲先生应该是知道的。在他的作品中,他多处用“遗传学”的规律来借写子女而实写其父母,写得却也精致可人,令人不免会意一笑。今撷其几篇,妄加评说,以博众一乐。

  《婴宁》的主人公最大的特点恐怕就是她的爱笑了:“年已十六,呆痴裁如婴儿。”蒲先生在这一点的刻画上可没少花气力。本来吧,写到婴宁夫妇安居乐业也就足矣,最后又神来一笔:“女逾年生一子,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云。”——儿子将母亲的特点继承下来,言子犹在言母,实在妙甚!

  《娇娜》一篇中,孔雪笠之狐妻松娘“举一男,名小宦”,娇娜“掇提而弄,曰:‘姊姊乱吾种矣’”。读至此,大笑——亏作者想得出来!到篇尾,“小宦长成,貌韶秀,有狐意;出游都市,共知为狐儿也。”乍一看,似无多大深意;细一想,俨然是聊斋先生在“都市”中亲眼见过一般!弄得读者半信半疑,又一大妙!

  此二篇中皆为母子相似,而《鸦头》篇中的鸦头与其子王孜却迥然不同:鸦头“仪度娴婉,实神仙也”,她受尽了其母的凌楚;而王孜却“孔武有力,喜田猎,不务生产,乐斗好杀”。虽为母子,为何如此之异?想来定是发生了基因变异吧!而且这“变异”程度还非常之大:王孜杀老狐之后,鸦头“命持葬郊野”。而王孜却“剥其皮而藏之”——岂非暴戾之甚?虽则如此,王孜为母报仇,大快人心,使人长舒一口闷气,亦是快哉!

  聊斋志异读后感篇6

  《聊斋志异》的作者是蒲松龄。《聊斋志异》是古代灵异、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绝后”之美誉。《聊斋志异》讲的是鬼、狐、仙、怪,其实字字都是人、情、世、态。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智慧。

  《聊斋志异》中写了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如《小翠》中,王御史有一个儿子叫元丰,可是儿子很傻,到十六岁时还分不清男女,一直没有娶到妻子。王御史整日因为儿子的事忧心忡忡。后来,有一位妇女领着一位少女来到王家,说愿意让少女嫁给元丰为妻。她叫虞小翠,16岁了,整天欢声笑语,哄着元丰玩。其实她不是凡人,只因为她的母亲受过元丰父亲的庇护,让她来报恩。她治好了元丰的病,悄悄地离开了。文中的小翠是一个美丽的善良的小狐仙。她虽非人类,但是懂得知恩图报。

  蒲松龄还写了许多反映政治方面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体现了追求公理,讲公道的愿望。《促织》写成名受官府逼迫,为缴纳供皇帝玩乐的蟋蟀,竟将为此而死的儿子灵魂所变的勇猛的蟋蟀献给宫廷,形象地写出百姓一命,不抵皇帝一区区玩物的残酷现实。

  蒲松龄长期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对官府胥吏压榨残害百姓的不公现象多有目睹,并深恶痛绝。他一生贫困潦倒,又做了三十年的乡村教师,这样的经历恰好对他创作《聊斋志异》这样的文学著作极为有利。我从这本书上感受到了,蒲松龄当时所在的那个时代,贪污成风,赃官比比皆是,清官没有几个。,我想,每个读过《聊斋志异》的人,都能深刻的体会这本书的含义,要是想过上美好、不被欺负的生活,那么我们就要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做起,以自己为榜样,做一个有追求,有理想,有素质,有道德的人。在这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于正视现实的精神!

  最后,还是以作者的一首诗为结尾吧:姑妄言之故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给唱诗!

  聊斋志异读后感篇7

  在小学五年级时曾读过此书,当时只是觉得奇异有趣的故事很吸引人,让我见识了一个似真似幻的奇异世界,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今年利用暑假对《聊斋志异》这本书又重温了一遍,让我对这本书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触。深入地体会到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

  文学家郭沫若曾对此书的作者蒲松龄评价到:“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蒲松龄也被称为聊斋先生。我认为这本书的优点在于情节离奇,细节描写突出。虽然篇幅不大,但总能一波三折,让人猜不透结局。层层变化,愈写愈奇,让读者沉醉其中,欲罢不能。

  由于这本书故事性很强,文辞优美。语言简洁,没有多余之词却能将故事讲的引人入胜。所以在当时风靡一时,成为万口传诵的流行书,小孩爱听它的鬼故事,大人则从中领悟道理。可以说,一本聊斋,说鬼道神,写尽人心。

  本书一共分为五大类,都已仙凡幽冥为题,分别是倩女幽魂,狐魅迷情,离魂惊梦,精怪多变,奇人异士等。其中精怪多变这一章中的汪士秀一文我最喜欢,主人公是安徽合肥人。这篇文章说的是他父亲在钱塘江不幸遇难,离奇失踪。多年后在洞庭湖相遇,共同打败了鱼精,父亲得救,一家团圆的故事。文章语言颇有风趣,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读完让我沉浸在文中回味良久。这篇文章是以虚写来使文章跌宕起伏,描写了主人公汪士秀性情刚毅,有勇有谋的英雄形象。

  奇人异士这章节中的劳山道士,这篇文章相比其他就没有那么离奇,它讲述的是一位姓王的书生上山求仙,其经不起师傅的考验,没有毅力和恒心,急于求成,最终只学得一点伎俩下山,但确在人前显摆,最终闹成笑话,成为别人的笑柄。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旦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情,就要持之以恒,而不应该受外界或自身的太多干扰。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狂妄自大。就和我们的学习一样,只有将基本功练扎实,才能厚积薄发。

  上面的这两篇文章是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每篇文章都能看出作者对当时社会假恶丑的不满和抨击,作者借鬼魅狐妖,幽冥神怪来宣泄满腔的悲愤,他把自己对人世间种种见解诉诸笔端,文笔纵横,喜怒笑骂皆为文章。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虽没有“鬼神”之说,但在人们心中还是有“鬼神”之分的。那些损人利己、自私自利、仗势欺人的人在人们心中就是“鬼”;反之,在生活中那些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尊老爱幼的人,在人们心中就是“神”。

  再读《聊斋志异》,不再感慨鬼狐精怪的恩怨情仇,不去叹息人世间的世道炎凉,人鬼之间的孰对孰错,天地之间自有一杆秤。通过本书了解人世间的伦理道德,更加对生命对神灵需报以敬畏之心。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做到心中无愧,偶得谬感,不知所言。

  聊斋志异读后感篇8

  上次写了一篇读后感,即兴发挥,没有事先做笔记,而我的记性并不怎么好,到底还是漏掉了自认为很重要的一条感想,不得不再写一篇,将这一条补充上。

  关于真善美,《聊斋志异》里面写了很多很多,我只想说,很多传统确实继承了下来,例如现在有这样一种说法:颜值即正义。此外还有很多很多简单化的因为所以,也可以说是因果报应之类的思想,也仅代表着以蒲松龄为代表的一类淳朴善良的人的美好愿望。如果现代人还按照那样的方式行事,运气不佳的话,迟早会被PUA。或者,往好的方向想,古代民风的确如此简单质朴,嗯,也不能说没这种可能。但是,最大的可能性是,没那么简单,否则美好和恶劣这两个词都不会产生,人们也就不用那样歌颂和向往真善美了。

  喜欢阅读可能会让人变得顽固不化,成为众人眼里的书呆子,但是,如果已然如此了,就更要多读书,读多种类型的书,因为解铃还须系铃人,阅读应该也是一种让人从书呆子的状态走出来的方法吧。例如我,现在也慢慢学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了。

  聊斋志异读后感篇9

  这个冬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聊斋志异”。其实,我每天也没什么时间看书,只是在上厕所时看一会儿,不知不觉,这本书,一页一页地被我的大脑吸收了……

  “曲折离奇的鬼怪故事,百读不厌的古代奇书。”这本书是中国古代文言文短篇小说的杰作,代表了文言短片小说创作的最高峰。书名中“聊斋”是作者蒲松龄的书斋名,“志”是记的意思。

  这本书精选了《聊斋志异》中的二十二个精彩故事。让我影像比较深的故事是:成名一家,为了捉一只蟋蟀应付官差,害的爱子惨死。儿子死后,化为蟋蟀,所向无敌,后来被献给皇上骤然富贵,成名因此骤然富贵。(《促织》)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但屡试不中,郁闷而死。死后,他的鬼魂化为人形,奖平身学业交给丁公子,公子连试连捷,高中榜眼。(《叶生》)一个女鬼借一张画皮变成美貌女子,王生收惑,被挖吃心肝而死。幸好王生妻子求得道士、异人相救,除去女鬼,王生也起死回生。(《画皮》)王太常的儿子元丰生性痴呆,狐女小翠美丽聪慧,为了报恩,自愿嫁他为妻。小翠设计除去王府仇家,又治好了元丰的痴病。不料王家因小事遣走小翠。元丰另娶一女极像小翠。(《小翠》)

  《聊斋志异》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情节曲折,境界瑰丽,语言简洁生动,极富浪漫色彩,具有令人百读不厌的艺术魅力,深受我的喜爱。

  我喜欢看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读后感篇10

  今天,妈妈要搞大扫除,我也不情愿的被拉到了搞大扫除的`行列中,没想到,这次大扫除竟清理出了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聊斋志异》。

  这本书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做的短篇小说集,这本书或揭示了世道的黑暗,如《席方平》中,连阎王爷都被收买了,使得席方平受尽毒刑,最后告到了灌口二郎那,才得以沉冤得雪,席方平的这种勇气让我敬佩。这虽是以冥界影射,但却反映了在古代“有钱就有理”的“道理”。又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在这书中,写爱情的故事较多,虽然我对爱情似懂非懂,但我还是被他们这种对爱至死不渝的感情感动了:如《婴宁》,《莲香》。,篇中的主角都不顾封建的约束,勇敢的追求爱情,进一步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不自由,对人的约束。还抨击科举制度的腐败,如《叶生》中叶生因考试路考不中,郁闷而死,他的鬼魂要完成遗愿,却也只帮助一个人考中举人。

  这本书给我的影响甚大,让我明白了我们这个社会是多么的自由,让我学会了大胆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也被蒲松龄这种正视黑暗,不被世俗所束缚的精神感动。

  《聊斋志异》是一本好书,他评级黑暗,伸张正义。希望它能受到更多人喜欢!

  聊斋志异读后感篇11

  今天,我读了《聊斋志异》。聊斋是一部经典小说,它是明末清初著名作家蒲松龄的代表作。它通过鬼、狐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贪污成风比比皆是。

  比如《画皮》就讲了一个人贪色,找了一个狰狞的瘦鬼,浑身长着黑毛,牙齿如锯子,指甲如锥子。而自己却浑然不知。他在街上走,一个红脸道士说:“王大郎身上有妖气。”可他不承认错误。回家后,王大郎就开始怀疑那个人,自己爬窗户上一看才知道,这个女九牛二虎之力是一个瘦鬼。顿时吓的坐倒在地。王大郎被女鬼害死了,妻子为了救他费了千辛万苦找到了红脸道士。红脸道士说有个人可以帮她。一看,竟然是个疯子,疯子让妻子吃了自己的唾沫,高高兴兴的跑了。妻子回到家,唾沫变成了一颗心脏,救活了王大郎。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要分清善恶是非,不能光看一个人的表面妄下定论。我也不禁佩服作者的的文采汲汲和他敢于正视现实的精神!

  聊斋志异读后感篇12

  这本书的作者是清初的文学家蒲松龄。“聊斋”是他书屋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在这本书中有许多好看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种犁》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位卖梨的人,因为梨很好,即使是价钱贵了一些,但还是很多人去买,有人就跟卖梨的讨价还价,卖梨的人很生气的说,没钱买就走开,别耽误我生意。

  这时候有个道士来到卖梨的跟前,请他施舍一个梨,卖梨的不给,还大骂道士,这时有个小伙计看不过去,就用自己微薄的工钱,给道士买了个梨。道士吃完后,就把梨核埋在了地下,交了水,不一会儿就长出参天大树,还结满了梨。道士把树上的梨分给了大家一起吃,卖梨人都看傻了,等他回过神一看,自己的梨全没了,原来分掉的是自己的梨呀,他连忙去追那个道士,最后也没追上。

  看完这个故事,我觉人一定要有同情心,不能只顾自己,对于有困难的人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这样这个世界才能更美好!

  聊斋志异读后感篇13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志怪小说,家喻户晓,一直流传至今。

  去年,我在爸爸的推荐下,看完了这本书。它是小说集,里面有很多个小故事,短的只有几十字,长的上千字,大多数都是有关神灵鬼怪的,让人看了心惊肉跳。

  可是,这本书的作者蒲松龄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奇特的书呢?我查了一下,原来,蒲松龄怀才不遇,每次考试都因为官府腐败而落榜。最后,他放弃了考试,选择写一本书来讽刺清廷的腐败,可是,这被发现了是要杀头的啊!所以,他巧妙地利用了鬼神的名义把对清廷的讽刺和不满深深地藏进了书中,使这本书从表面上看,只是单一地讲鬼怪;但如果看懂了,才发现这是一本讽刺小说。

  于是,我翻开书,又细细地看了一遍,果然,里面很多故事都具有浓厚的讽刺意味,还有的借助鬼怪讲了做人的道理。比如:《促织》一篇讲蒲松龄所处的时代当大官不一定要考验才能,更重要的是要孝敬权贵;《画皮》一篇讲不要被外表美丽的东西所迷惑,因为它的内心通常是险恶的;《狼梦》一篇讲官吏如虎狼般险恶;《聂小倩》一篇讲人要不贪不义之财……

  总之,《聊斋志异》是一本“奇书”,蒲松龄也是一位“奇人”,怎样形容他呢?用郭沫若先生写的那副对联再好不过了:“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志异读后感篇14

  一看到这本书熟悉的题目,不少人第一时间想起一个令人耳熟的故事电视剧:《画皮》,电视剧里那些夸张的故事情节时到今日仍然令我们心有余悸,所以很多人一定会误以为《聊斋志异》这本书是一本纯粹的恐怖小说,错!那就大错特错!这本经典耐读的小说如果单单停留在这么低级的层面的话,它还会从清代一直流传至今吗?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绝伦的一个个故事,它还通过让我们阅读这些故事从而领会到一个个深长的道理,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也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前年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聊斋志异》。《聊斋志异》非常有趣,不久我就看完了这本书。《聊斋志异》是古代灵异、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绝后之美誉。《聊斋志异》看来偏偏讲的鬼、狐、仙、怪,其实字字都是人、情、世、态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丰富体验。

  从中我感受到,眼睛所看到那美丽的景象深处并不一定是美好的,正如俗话所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往往那令人看不起的外表下,有着一颗纯洁、美好加钻石般透明。

  其实,《聊斋》表面上在讲鬼、狐一类的故事,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在康熙时期的中后期,也就是蒲松龄所在的那个时代,贪污成风,赃官比比皆是,清官能有几个?比作者生活好的不少,比他生活差的更多,然而他们未必都会去思考这些社会问题。作者大胆地揭开了所谓盛世下的烂疤替那些饱受迫害的下层人民提出控诉!在这里,我又不禁佩服蒲松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于正视现实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