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中秋节的历史演变,从重浪漫到重人伦

  说到中秋节,人们的第一反应或是月饼,第二反应或就是团圆了,家人团聚,共享天伦,这是中秋节重人伦的一面,也是中秋节的一层重要意义。但在历史上,中秋节曾经是一个极尽浪漫的狂欢节,成为重亲情的节日是后来的事。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讲述中秋节的历史演变:从重浪漫到重人伦。

  如果要给中秋定一个氛围主题,大概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其乐融融的家人团聚,不过事实上,这个节日在唐宋时期曾经带有狂欢色彩。

  民俗学者马光亭介绍,古人认为,日月的正常运行是宇宙和谐的保证,早在周代,就有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通常是春分祭日,秋分祭月。这种祭祀的礼仪曾一直是专属皇家的祀典,直到隋唐以后,皇家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威,月崇拜的世俗气息逐渐增强。

  至唐宋时期,中秋节的格调定位于浪漫、狂欢,由月、酒、乐、诗、神话造就。在唐朝,社会安定,政局开明,经济繁荣,人的思想也空前开放自由,全唐诗中上至官员文人下至寻常百姓,都要在八月十五的晚上赏月、宴饮、聚会。

  至宋代,民俗文献里明确提到中秋节,这一天人们全天都过节,中午就纵情饮酒,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到晚间,人们又“争占酒楼玩月”。

  到了明朝,中秋节虽然还要围绕月亮来进行各种节庆活动,但是整个节俗的内容有显着的调整、变动。受儒家文化和理学的影响,明代之后的中秋节,拜月祈福、亲人团圆的主题凸显出来,更加重视亲友之间的人情往来。亲朋团圆作为中秋节俗的第一主题,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氛围变得“中规中矩”,这个过程正体现出我国中秋节从浪漫狂欢节到重人伦亲情的一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