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日与腊八,腊日为什么是腊月初八
明天人们就将迎来腊八佳节,根据民俗学家的考证,腊八节的前身是古代人祭祀先祖和天地百神,报恩祈福的腊日,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那么腊日为什么就是腊月初八呢,腊日和腊八有什么关系呢,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
民俗学家指出,我国的腊八节是民族传统节日与佛教节日相互会通融合的产物。
何谓腊?古代经史文献中多有解释。据东汉学者应劭在其《风俗通义》卷八的解释,腊在夏代称为“嘉平”,在殷商称之为“清祀”,至周朝改称“大蜡”,汉代改为“腊”。又说:“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也。或曰腊,接也,新旧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可见,腊原义为猎,因用打猎获取的禽兽祭祀先祖,故而转义为“祭祖”。腊又意为“接”,特指新年旧岁交替,此时举行祭祖活动。
《礼记·月令》记载:“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也载:“十二月腊日,荐稻、雁,前期五日杀猪,三日杀羊。前除二日,齐、馔、扫、涤,遂腊先祖、五祀。”皆强调祭祀先祖、五祀。
何为“五祀”?也就是祭祀天地百神或众神,一是祭祀统摄五行(金木水火土)的五神:蓐收、句芒、玄冥、祝融、后土;二是祭祀门神、户神、中霤神(中堂神、宅神)、灶神、行神。可见,在腊日祭祀先祖和天地百神以报恩祈福,农民在这期间得以休息。
那么,腊月腊日是在何月何日呢?腊月是一年中最后的一月,腊八自然是指腊月初八。然而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中国古代农历通行过夏历、殷历和周历以及秦历,对用十二地支记月的月份规定有所不同。
现在中国通用的农历用的是夏历,子月指十一月,丑月指十二月,寅月指正月,卯月指二月……。如果以夏历为准进行推算,那么周历正月是子月,是夏历十一月;周历十二月(腊月)则是亥月,相当夏历的十月。殷历、秦历的新年开始分别相当夏历的十二月(建丑)、十月(建亥,秦仍以夏历正月为正月,所谓“寅正亥始”)。
可见,如果以十二月为腊月,则在不同的历法中月份是不一样的。然而从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以后,除个别时期以外,皆通行夏历,腊月应是夏历十二月。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卷八说:“汉火行,衰於戌,故曰腊也。”这里的“戌”是指以地支计时的“戌日”。原来古代君王曾用五行作为自己受命于天的象征,称之为“德”,如火德、水德等等,认为朝代是按五德相生或相胜的顺序循环更替的。《史记》、《汉书》和《吕氏春秋》等书皆有这方面的记述,然而说法多有不同。
一种说法是:夏为金德,金生水,故商为水德;水生木,周为木德。秦始皇统一中国,以五德相胜说法为自己上受天命制造根据,说周原属火德,水能胜火,故秦为水德,改冬十月为年首,色尚黑……。汉朝认为周属木德,汉伐秦继周,木生火,故汉为火德,然而到汉文帝时又称是土德,东汉时又改称火德。《风俗通义》所说“汉火行”,就是说汉属火德。
据三国魏的学者高堂隆《魏台访议》所说:“火始生於寅,盛于午,终於戌,故火行之君,以午祖,戌腊。”这里的寅、午、戌是指寅日、午日、戌日。然而十二支的每支在一月中至多出现两次,那么腊日之戌是何日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腊解释是:“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经过二十三日至三十五日的第三个戌日才是腊日,从时间上看已经离年末除夕很近了。
很明显,用冬至后三戌日来推算腊日是很不方便的。那么,从什么时候才确定腊日就是十二月初八呢?据现存资料考察,最晚应当在南北朝的时期。
南朝梁后期学者宗懔,根据他对相当今湖北地区风俗习俗的考察,撰写了著名的《荆楚岁时记》,其中对地处长江中游荆楚地区的节日、祭祀、农事、文化风俗等都有记述。此书明确地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言:腊鼓鸣,春草生。”(《四库全书》〈史部〉十一)
据此,至少在荆楚地区已经改变按“冬至后三戌”来确定腊日的做法,改为每年固定在腊月初八举行腊祭活动了。然而当时中国南北分裂,各地尚未做到皆将十二月八日定为腊日。隋文帝废周建隋之后,在开皇四年十一月(584)尚未统一江南之时,降诏说:
“古称腊者,接也,取新故交接。前周岁首,今之仲冬,建冬之月称蜡可也。后周用夏后之时,行姬氏之蜡。考诸先代,于义有违。其十月行蜡者停,可以十二月为腊。”(《隋书》〈礼仪志二〉)
隋文帝强调腊日蕴含的新旧交接的义蕴,说周历的正月(相当夏历十一月,建子),正是仲冬的时节,理应将腊日定在冬月(此指夏历十二月,建丑)。北周虽用夏历,却按照周代的历法确立腊日,违背先代的传统,从此以后要停止将腊日定在夏历十月的做法,而将腊日定在夏历十二月。
至隋文帝统一中国后,这一做法便通行到全国。唐代延续,《唐会要》卷二十三记载:“太和七年(按:公元833年)十二月八日季冬,蜡祭百神。”可以想象,隋唐以后的每年夏历腊月初八,便成为全国性的节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