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透明葡萄酒营销,让传统经济学原理见鬼去!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充分竞争的市场,一样产品价格越透明,如果消费者知道每个零售商各自的售价,那么到最后零售商之间的竞争往往使得没人能赚到钱。而透明葡萄酒营销,却让传统经济学原理见鬼去!

  在美国市场,Wine-Searcher(全球最大葡萄酒价格搜索引擎)自1999年投入运营以来,让所有人(顾客和零售商)都开始对葡萄酒价格一目了然,但是上述无利可图的情况至今也没有发生。葡萄酒,真的让传统经济学原理见鬼去了!

  没有一家零售商能因为低价而垄断市场。但相同的葡萄酒,价差很大已经是过去的事情,现在的情况是那些价格扰乱者几乎不再出现,无论是虚高还是恶意降价。

  硅谷银行的经济学专家就认为这违背基本常识,当消费者有如此大的知情权时,情况不该这样。那么,葡萄酒有什么特别之处,使得这一规律没法应验?

  首先,葡萄酒本身并不是标准产品,很大程度上还因为酒精的原因,分销受到复杂的管理。在美国市场,就算有亚马逊对葡萄酒市场的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在线葡萄酒巨头也没有出现。亚马逊在降低书籍和其他一些产品的售价方面效果卓著,但葡萄酒方面并未显出效果,葡萄酒仍旧大部分是各地消费情况不同的产品。

  另外,因为葡萄酒产量的问题,通常并不是所有酒款都能在不同零售商处找见。最后也并非所有人都用Wine-Searcher,按经济学家的意见,这还没有到达完全完美效率的状态。

  那这个搜索引擎起到了什么作用?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低端葡萄酒的平均价格与通胀水平基本持平,但是价格曲线的形状改变很大。2006年时,同一款酒,在不同地区,不同商家处的售价千差万别。但到了2016年,同一款酒,在不同零售处的差价基本在1美元以内。

  毕竟,越来越成熟的消费者,需求的不再是越来越低的价格,而是一个合理的价格。谁都知道,一直打折的价格,带来的是打折的服务。葡萄酒从生产商到消费者手中,除了进出口关税、手续(进口酒),还有冷链运输,储存,及其他一系列成本。低价可能会带来仓储的不力,或是假酒的出现。

  在中国市场,现在并没有一个合格的中文搜索引擎,即使能看英文的,也会发现,在中国,很多酒属于“中国特供”,在国际市场上根本找不到信息。中国的葡萄酒市场,很大一部分仍是蛮荒时代,大家依靠信息不对称赚取利润。而另一部分,因为天猫、京东等在线巨头对酒水市场的觊觎,很多量大通货型品牌葡萄酒似乎已经到了谁家都比较难赚钱的地步,黄尾袋鼠,奔富洛神,拉菲传奇,从信息不对称时代的两三百一瓶,到现在的30,40,50,60一瓶,除去关税、运费,几乎与国际售价接轨,甚至更低。

  但我们不该就此太过高兴,毕竟这些酒,更多是作为商家的loss leader(以一些出名商品的折扣,来吸引消费者购买其他超额利润的产品),用以带动那些特供酒的销量,只有哪天国内市场葡萄酒的售价,除却关税运输因素外,能与国外均价差别在1美元左右,消费者才会更有消费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