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尔多玛歌酒庄:金钱,美酒和绝处逢生
坐在我面前的科琳-门采尔普洛斯(Corinne Mentzelopoulos)穿着舒适的宝蓝色圆领衫,平底鞋,一只棕色的硬壳甲虫在她发线中间趴了半个小时,也没有被发现。科琳的英文标准,法语和希腊语也无懈可击。她语速很快,思维敏捷,随性,甚至有些小幽默。
这是去年10月初的一天,葡萄收获的季节,阳光洒满了法国波尔多左岸玛歌村的每一个角落。我和科琳坐在的玛歌酒庄“城堡”里谈天。这幢波尔多玛歌村的标志性建筑,是梅多克(Médoc)的凡尔赛宫,有两百年历史,现在是科琳的产业。
新古典主义法式宫殿的格局,精致的编制地毯,洛可可风格的雕花木质橱柜和沙发软椅。穿着燕尾服的管家在大厅里踱步。城堡外就是大片的葡萄园,数百名临时聘用的工人手工采摘葡萄,过年般热闹。
科琳是玛歌酒庄的女庄主。在全球最大的高端酒产地法国波尔多,有10万公顷的葡萄园,年产8亿瓶的葡萄酒,其中AOC级的葡萄酒达到总产量的95%。可波尔多8000多个酒庄里,却只有五个一级庄(First Growth)。
这五大酒庄如同一个封闭的精英俱乐部,玛歌占了其中一席。中国市场仿冒最多的拉菲酒庄占了另一席。这些顶级酒庄的红酒经常在拍卖行出现,一瓶1787年的玛歌酒庄红酒曾售出了22.5万美元的高价,破了红酒界记录。30多年前,科琳的父亲在波尔多最落魄的时候买入这个酒庄,现在价值是当年的数十倍。
1980年,27岁的科琳从父亲你手里继承了亿万家业,始建于1590年的酒庄仅是其中一部分,此外还有其他的产业,包括巴黎核心板块30多幢楼。这位在继承父亲遗产时对酒庄一无所知的富二代,现在对打理这个古老酒庄乐在其中。
玛歌酒庄是很有家庭气息的一个地方。在这里,我遇到了科琳共事了30来年的保罗-彭塔里尔(Paul Pontallier),酒庄的总经理兼总酿酒师。他是科琳的左右手,由于对酒庄喜爱至极,甚至把儿子也带入了这间公司。科琳的小女儿也在两年前加入了玛歌酒庄,成为酒庄的全球大使。酒庄的第三代已经进入了学习磨合阶段。
保罗热情地邀请我一起午餐。作为玛歌的传统,在葡萄采摘的季节,所有的采手都会和包括庄主在内的酒庄所有工作人员在一个吊梁大厅里一起午餐,午餐是一位意大利大厨准备的,几百名采手和庄主吃着一样的饭菜。我采访的这天,午餐是法式浓汤,意式沙拉,烤鳕鱼配米饭,和奶酪甜点。
保罗告诉我,这两年对于葡萄酒行业来说并不乐观,酒价也有回落。其中一个重要诱因就是中国对高端红酒的需求量缩水。
对于这个问题,保罗说得很实在,“中国市场影响所有商品价格,大家觉得这个市场是突然间刹车,其实是之前中国酒价被炒得过高。对比来看,现在中国高端红酒市场更健康。”
我还问了一个热门话题,就是买酒庄。酒庄在法国归属农业部管理。这个行业“靠天吃饭”,优质酒庄的土壤是数百年养出来的,一块荒废的葡萄园要再想出产好酒,至少需要15年。这样一个古老又传统的行业,近些年引来大批中国新贵。
法国波尔多工商会的数据显示,随着中国成为波尔多红酒海外出口的最大市场,中国人买走了83家波尔多酒庄。买酒庄,就像买珠宝豪车一样,很有Bling Bling的炫富感。当新想法十足的中国人撞上古老的酒庄,化学反应出现了。
“我们很欢迎中国投资人,就像中世纪时候我们欢迎英国人一样。他们带来现金和新想法。他们爱做房地产胜过生产红酒。在酒庄做旅游地产,这个想法其实不错。你看,玛歌村就连酒店都紧俏得很,”保罗对我半开玩笑地说,他觉得没理由警惕来自中国的投资人,“中国人再怎么能干,也不能把葡萄园搬回中国去。所以最终受益的还是本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