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禁忌生火,清明节吃寒食的由来

  《荆楚岁时记》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禁火吃寒食,据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民间便有禁火之举。所以每年一到清明节,各家各户都会开始吃寒食。那么你知道清明节为什么吃寒食吗?

  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不过,对于当今的人们来说,吃的含义早已不仅仅是“糊口”,当然也不只局限于享“口福”。现在之所以将“吃”上升为“文化”,是因为它本身包容着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丰富内涵。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熟食节”、“冷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这一天,民间禁止生火,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这个风俗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之推。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列国,介之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相传他曾经割下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充饥。重耳返国即位,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而此时介之推却与母亲隐居绵山(即现在的山西介休县),晋文公派人请他,但他躲在山中不肯出来。

  于是晋文公下令烧山,想把介之推逼出来。不料介之推死也不愿出山,结果和母亲一起被烧死了。晋文公非常难过,将介之推葬在绵山,还修了庙,并将绵山改称为介山。为纪念介之推,晋文公又下令把介之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另一种说法认为,寒食节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当时有逢季改火的习惯。春末出火,在这之前告戒人们禁止生火,要吃冷食。旧时寒食节主要吃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另外还有“桃花粥”,这是唐代汉族寒食节的食物,流行于河南洛阳地区。《广群芳谱》中说:当地民间在寒食节,采摘鲜桃花,配上好米煮成粥,味道鲜美,富于营养。这个风俗一直流行到明末。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寄扇》一出就有这样的唱词:“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下妆楼,桃花粥吃个饱。”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针对清明寒食也有些禁忌。

  1、肠胃不好应慎食青团

  清明寒食少不了青团,青团有糖皮的、青皮的和白皮的青团,青团主要由艾草糅合糯米而成,糯米是一种很难消化的食材,对于肠胃功能不好的人还是慎食,尤其是胰腺炎、胃炎、胆囊炎、胆结石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孩。青团要趁热吃,冷却后淀粉老化,不仅口感变差,消化吸收率随之降低,也易感染肠道疾病。青团不宜和大量油脂或刺激性食物一同食用,以免加重肠胃负担,宜与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有整肠作用的酸奶或有助消化的山楂一同食用。

  2、螺蛳要清洗干净

  清明时节正是螺蛳还未繁殖,此时的田螺丰满、肥美,在民间有“清明螺,胜似鹅”之誉,但是采食螺蛳要注意啦。田螺多生长在污处,体内有大量的寄生虫,很容易引发霍乱、甲肝及其他肠道疾病,从市场买回的田螺一定要放养三天以上并且滴上几滴菜油或麻油,让田螺排尽肠腔内的泥质污物,每天换水几次,用刷子刷净、绞去尾部,焯水后高温加热、炒熟、焖透。这时候,可以烹饪了,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

  3、远离受污染野菜

  清明时节,很多人趁踏青、祭祖之时捎上点路边的野菜,这在江南一带极为常见。野菜在充斥大鱼大肉的城市倍受追捧,野菜虽美,也不可不择而食之,有些野菜是有毒的,如果是公路边或已经受到污染的水渠边的野菜,则含有铅、汞等重金属或其他污染物,食用后也会中毒。为了保持野菜的营养价值,专家建议最好采用蒸、焯、做汤或做馅等方法食用,野菜凉拌也当注意加工环节的卫生。

  同时,此节气中不可对肝脏进补。按传统中医养生理论,肝属木,木生火,火为心,而心脏在此节气中会过于旺盛,所以这一段时间是高血压的易发期,高血压患者对此要高度重视。

  清明时节饮食宜温,多进食蔬菜水果,尤其是韭菜、荠菜等时令蔬菜。清明时期还适合进食地瓜、白菜、萝卜、芋头等食品温胃祛湿。